帝的死因為傷寒後,一時之間,關於傷寒的基本知識就成為西方各報爭先報道的內容之一,以滿足讀者的強烈需求。
傷寒之外,有很多非官方的史書,認為同治皇帝少年風流,私生活不夠檢點,沾染了嚴重的性病。這些疾病與傷寒協力,摧毀了這個少年天子。而史家們爭論不休的,就是誰該對同治皇帝的放蕩負責。在這些責任人中,公認的、首當其衝的就是慈禧太后和恭親王。
慈禧太后被攻擊的理由,是因為她過度干預了兒子的私生活。傳言她並不喜歡皇后阿魯特?寶音,以至於同治皇帝不敢與皇后同房,卻也不願按照慈禧的心意,去臨幸她所鐘意的慧妃富察?蘭軒,於是經常獨宿養心殿,為了解悶,他便開始偷偷溜出宮去尋花問柳。而為了防止被官員們撞上,他還不敢去高階娛樂場所,盡選擇那些低檔的、官員們不常去的地方,結果沾染了一身的性病。
恭親王被攻擊,則因為正是他兒子載澄,充當了皇帝尋花問柳的夥伴。而恭親王又以從兒子那裡逼問得來的實情,作為向皇帝進諫規勸的砝碼,導致與皇帝關係緊張。
同治皇帝終於病倒了。在他病重無法辦公的時候,任命了自己的老師李鴻藻代行批答奏章,李鴻藻很謹慎,只敢批示“知道了”、“交該部議”等無關痛癢的話。一週後,在親王們的請求下,同治皇帝同意,除了漢文奏章讓李鴻藻代批外,恭親王代批滿文奏章。慈禧太后則召集軍機和御前大臣,發表了重要講話,談了一個小時之久,大意就是皇帝如今都無法親自批閱檔案,要大家想想辦法。恭親王帶頭表示,自然還是要請太后出來掌舵。慈禧指示“茲事體大,爾等當先奏明皇帝”。次日,同治皇帝在病榻前召見恭親王,親自交辦該事,“天下事不可一日稍懈,擬求太后代閱折報”,並叮囑恭親王“照常好生辦事”,“語簡而厲”。隨後,就釋出上諭,由太后批閱裁定折件,恭親王的批閱奏章的權力,就又消失了。
比批閱奏章的權力更重要的,是接班人的問題。
同治皇帝死後,有關其接班人的選擇乃至爭論過程,在正史中沒有任何記載,而在民間流傳的野史當中,卻存在大量的離奇和聳人聽聞的版本。
說法之一,是當時皇后阿魯特?寶音身懷有孕。如果真是如此,當然必須等待她的臨產,如果所生是男孩,繼承人問題迎刃而解,如果所生是女孩,則再另行挑選接班人。而慈禧當時表示:“皇后雖已有孕,不知何日誕生,皇位不能久懸,宜即議立嗣君。”
恭親王則認為:“皇后誕生之期不過數月,應暫秘不發表,如生皇子,自當嗣立,如所生為女,再議立新帝不遲。”其他王公大臣也幾乎贊同恭親王的意見,但慈禧卻堅決反對,最後慈禧的意見壓倒了恭親王,光緒皇帝得以即位。
這個說得有鼻子有眼的段子,其實連野史都稱不上,其來自約瑟夫?普利策寫的《大清帝國外史》。而這本初版於1910年、暢銷世界數十年的“歷史鉅著”,已經被無可爭辯地確定為“偽書”——一部徹頭徹尾的歷史小說而已。作者創作同治皇后懷孕的靈感,估計就是來自於那與中國御史們一樣“風聞言事”的《紐約時報》駐華記者。
說法之二,同治皇帝曾想立自己尋花問柳的哥們、恭親王之子、貝勒載澄為接班人。據說同治皇帝已經要求其老師李鴻藻在病榻前起草這一傳位詔書。但這一說法同樣源自《大清帝國外史》,被世界範圍內大量輾轉摘引後,添油加醋,最後說是李鴻藻心中害怕,起草完後就到慈禧那裡去彙報,慈禧一看大怒,下令將皇帝“盡斷醫藥飲膳”,活活餓死了這位親生骨肉、少年天子。
說法之三,則是從下一輩的“溥”字輩選擇,這一輩居長的是當時6歲的溥倫,但溥倫的父親載治卻是從遠房過繼給隱志郡王奕緯(道光長子,咸豐皇帝和恭親王的長兄,早夭)的,不是近支親室,血統不純。這說法,同樣源自於《大清帝國外史》而被廣為轉載,極不可靠。
儘管以上說法的來源都相當不靠譜,但也大致列舉了當時可能的接班人選。從各方面衡量下來,載湉(光緒)作為接班人的確是相當合適的,尤其在血統上,他不僅是醇親王奕擐之子,最純正的天潢貴胄,而且其生母、醇親王福晉正是慈禧太后的嫡親妹妹,也就是說,慈禧太后身兼載湉的伯母和姨媽雙重關係,這是其他皇侄們(包括恭親王的兒子們)所無可比擬的。
而同治皇帝死後不久,皇后阿魯特?寶音便也突然宣佈流產,更使得外界議論紛紛。
根據中國官方公佈的檔案,這位皇后因為過於悲痛,“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