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塵向北空”,“**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戰場”,這詩描寫的是函谷關的絕險。 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長安去洛陽最重要的戰略通道。
一說起函谷關,我認為毫不誇張地說,只要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這座雄關的名字,因為發生在這裡的歷史事件實在是太多了,其中有好多影響到中國地歷史程序。 可以這樣說。 中國今天的歷史和這座雄關息息相關,要是沒有這座雄關,中國也許不會有今天的歷史。
函谷關長十五里,谷深五十到七十米不等,谷底寬十來米,窄處只有兩三米,素有“車不併軌。 馬不併鞍”之說,由此可見其險要。
谷底有蜿蜒道路相通。 崎嶇狹窄,空谷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巖林立。 地勢險惡,地貌森然。 秦國選址如此險要的之處築成函谷關,扼守東部咽喉,實是極具戰略眼關之事。 事實也證明了,秦人之舉對中國歷史走向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秦國擁有函谷關,進可攻,退可守,進退自如。 如魚得水,才越戰越強,最終統一了中國。 秦國在走向統一的道路上並非一凡風帆,“連橫之策”也並非萬靈之藥,山東六國也有“合縱”的時候,山東六國曾經聯合起來出兵數十萬伐秦。 其結果是折戟函谷關下。
函谷關對中國地影響不僅僅體現在軍事上,因秦國的勝利使中國成為大一統地國家,還體現在思想上,道家最為重要的著作《道德經》就寫於此處。 《道德經》對中國產生的影響有多大,朋友們都知道,就不多說了。
當時鎮守函谷關的守將叫尹喜,他精通易理,善觀天氣。 一天,他登臺望見一團紫氣從東方升起,知道有聖人來。 沐浴更衣靜候聖人。 沒多久。 老子騎牛而來,他向老子請教。 老子揮毫寫下《道德經》,從此,中國歷史上就多了一個道家學派,一直流傳至今,這就是“紫氣東來”故事的由來。 (按:至於老子究竟去了何方,到現在都是一個謎,沒有人知道。 不過,據道家說老子“騎牛西域化胡”去了,才有佛教。 這當然是佛道之爭各是其說,當不得真的。 )
在此處發生的歷史故事實在是太多了,與孟嘗君有關地雞鳴狗盜故事,也發生在這裡。
雪花飛舞,鵝毛般的大雪飛舞空中,千點萬點,雪國奇景,說不出的好看。 函谷關一片雪白,銀裝素裹,雄關格外迷人。
不解風情的西風吹過,吹得雪花片片飛舞,盡情地蹂躪著這幅雪國奇景。
“**,真夠冷的。 ”一個蒙古軍卒望著漫天飛舞的雪花嘀咕道:“真他**的倒黴,這麼冷地天還在這裡受罪。 ”
他的一張給凍得紅紅的,好象熟透了的蘋果,鼻濞不住往下流,由於氣溫太低,鼻濞一流出來就給凍住了,一塊塊晶瑩的冰塊粘在嘴唇上方。
這麼冷的天,任誰都受不了,他嘀咕一下,發發牢騷也很正常。 可惜地是,他的嘀咕還沒完,就發出殺豬似的一聲慘叫,一根馬鞭飛來,狠狠抽在他臉上,這一鞭太有力,他臉上馬上就出現一道深深的血痕,鮮血滲了出來。
馬鞭抽在臉上本來就疼不可擋,再加上冬天氣溫低,碰一下都疼,再給狠狠抽上一鞭,還有不叫疼的道理。
這個士卒心頭火起,右手不自然地按上了刀柄,他下一個動作還沒有做,身子飛起來,是給一個身材高大的千夫長一腳踢飛,摔得老遠,跌了一個狗吃屎。 他也真夠倒黴的,嘴巴正好磕在一塊石頭上,磕斷了兩顆門牙,嘴一張慘叫一聲,鮮血和著牙齒噴得老遠。
一個千夫長大步走到他身後,狠狠一腳踢在他的屁股上,罵道:“你***漢狗,嘀咕什麼嘀咕?這點苦都吃不了,還配做草原上的雄鷹?”
這個軍卒是漢人,又不象蒙古人生長在北方苦寒之地,不怕寒冷,嘀咕幾句也很正常,沒想到竟是遭到千夫長地毒打,實在是夠冤枉。
“呸!老子又不是韃子!他**地狗屁雄鷹!臭美!一隻小烏鴉!”漢軍士卒在心裡罵個不住,嘴上討饒道:“大人,小的不敢了,再也不敢了。 ”
當時,蒙古人橫行,不把漢人放在眼裡,動輒打罵,實屬正常,漢軍士卒在軍中沒什麼地位,誇張點說是給蒙古軍官洩憤地工具,是給他們擋災的替死鬼。 這個漢軍士卒嘀咕。 給千夫長發現了,還有不吃虧地道理。
“你摸刀,是不是想造反了?”千夫長還是不解氣,右腳重重一下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