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綱向蔡鍔談起他在文章裡寫的關於“陶鑄國魂”的問題,關於“國魂”具體是什麼,蔡鍔在文中並沒有說明,實際上蔡鍔也只是籠統地指出“國魂者,淵源於歷史,發生於時勢,有哲人以鼓鑄之,有英傑以保護之,有時代以涵養之,乃達含弘光大之域。
然其得之也。非一日而以漸。其得之艱。則失之也亦匪矣。是以有自國民之流血得之者焉。有自偉人之血淚得之者焉。有因人種天然之優勝力而自生者焉”。想要具體說明地話。恐怕就要困難多了。
孫綱和蔡鍔以這個“國魂”地論題為引子。進行了旁徵博引地討論。孫綱“淵博”地學識讓蔡鍔大吃一驚。而蔡鍔對中國國民性問題地獨特見解也讓孫綱深受啟發。
蔡鍔告訴孫綱。國民性地問題其實是內在於“民族主義”地一個問題。正是有了“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地存在。“國民”才得以發現。現代民族國家地“國民”除了應具備健康地體魄以外。更應該具備健全地精神。
蔡鍔曾經和梁啟超探討過關於中國人地國民性問題。他們都一致認為。中國人缺乏民族主義精神、**自由地意志和公共精神。蔡鍔認為這些缺點是中國向“現代民族國家”過渡地主要障礙。
現在地華夏共和國。雖然已經在心理上得到了中國人民地廣泛認同。但蔡鍔認為。華夏共和國地基礎其實並不牢固。
蔡鍔指出。目前中國各階層民眾好多是為了一個“利”字而聚集在華夏共和國地龍旗之下。中國各階層民眾現在還不是真正意義上地現代“國民”。一旦這個“利”不能保證。華夏共和國就可能失去存在地基礎。最後在內因和外力(外國入侵)地雙重作用下轟然倒塌。
蔡鍔說,一個國家國民的國民性的影響是十分廣泛的,國民素質直接關係到國家的強盛,國家政治制度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國民和國家的“共同發達”,而“國民”和“國家”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作用:“夫以國家而使國民得其安全發達,又以國民而使國家得其安全發達者,此為國家政體之目的。若偏重於國家,則必減少國民之幸福;若偏重於國民,又必搖動國家之根本。究之一方之
達亦不可得,遑論二者。故惟有並重,而無可偏歧
蔡鍔認為,中國的國民性必須經過改造才能適應目前新時代“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需要,也就是說,國民性的改造是進行政治制度改革和建設民族國家的基礎性條件。“目前規制未全備,民智尚未大開,若操切從事,塗飾空文,何以對國民而昭大信?”
中國現在的情況,正好處於“除舊佈新”的關鍵時期,如果忽視國民性改造的問題,中國的各方面改革仍將陷入倒退,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不能由表及裡”,終將無濟於事。
孫綱對蔡鍔的看法表示了贊同。
他畢竟是從後世穿越來的,關於這個“國民性”的問題,他深深地知道,即使是在後世,也並沒有解決好。
梁啟超就和孫綱說過,“今日世界之競爭,不在‘國家’而在‘國民’。”可謂至哉斯言。
在真正的“大同世界”出現之前,這句話是永遠不會過時的。
蔡鍔還認為,應該把“國家”塑造成為“國民”身體和精神忠誠的唯一物件,其最終目的,是要達到“全民皆兵”的狀態,希望透過國民身體、精神與生活方式“軍事化”的形式,來重振中國在世界上的競爭能力,使中國擺脫亡國的現實危險。
蔡鍔指出,在當今“戰爭最劇之世界”,唯有普及“軍國民主義”才能挽救中國於危亡之中。倡導“軍國民主義”不僅可以抵禦外辱,而且也是建立現代國家的必備條件。現在中國面臨著外國入侵的現實威脅,則以“尚武”為目地的體育精神就應當被列為貫徹到國民教育當中的重要措施之一。“凡各中小學堂各種教科書,必寓軍國民主義,俾兒童熟見而習聞之”。為了體現對學生體育的重視,國家應該重視各種體育運動會的舉辦。新式學校教育的特點在於統一的學制,學生的身體健康應被納入標準化的規制中。“入學年限為四年,教授日數每年四十五星期,教授時刻每星期三十六點鐘”;“所定讀經講經鐘點,悉用中學堂例,每星期讀經六點鐘,講經三點鐘。”鐘點時間的運用“不但及於教育制度的結構化,同時也塑造著其中每一個教化性身體的活動”,學校教育體系應當成為“我政府進行國民身體精神改造的一個最具體的動作”。象對於政府當局已經採取的禁絕鴉片和禁止婦女束胸纏足的措施,還應該加大力度,不能只侷限於城市,還應當深入到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