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會議上的分歧(1)
…
娘子關方面守軍的潰退,使日軍沿正太路兩側迅速逼近太原,太原形勢頓轉嚴峻。閻錫山於11月1日令忻口方面的守軍向菜水塢、青龍鎮、天門關一線轉移;協助防守太原。閻曾向蔣介石致電,陳述其撤軍的理由:〃我東路軍黃部退至壽陽以東附近地區後,連日被敵猛攻,仍不能支援,不得不準其逐次向內撤退。在此千鈞一髮時機;若不迅速令西路軍衛部向市轉進,一旦敵突至陽曲城下,不特該城防部隊陷於孤立、難以固守,即衛部後方亦感莫大脅迫,攻守兩難。為萬全之計;已擬以依城野戰之目的,令衛部於今(2日)晚向菜水塢、青龍鎮、天門關之城轉進,佔領陣地,與敵決戰。〃
所謂依城野戰,即以守城部隊為核心,城市外圍防禦工事為主陣地,內外防守部隊合力包圍聚殲日軍於太原城郊。
11月2日,閻錫山在太原綏靖公署召開有衛立煌、黃紹竑、孫連仲等參加的第2戰區高階將領會議,討論太原防禦問題。太原是閻錫山統治山西20多年的首府,是他所經營的官僚資本集中地,保衛太原,政治、軍事和經濟意義都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戰鬥力強健的10萬日軍的三路會攻下,太原失守其實只是個時間問題,對此,在太原的中共代表周恩來就有著清醒的認識。究竟是戰後放棄還是不戰而棄,已經一敗再敗失守山西半壁河山的閻錫山最終選擇了前者。在此次會議上閻錫山推出了保衛太原城的作戰計劃。作戰方針是利用太原四周既設陣地線,實行依城野戰,以阻敵前進,消滅其兵力,待後續兵團到達,再施行反攻夾擊而聚殲之。兵團部署:
1、第35軍(第211旅、葦218旅),獨立第1旅,第2旅,新編第3、第8、第9各團,第73師之一旅,及炮23團劉傳衡團長指揮之炮21團、炮22團(欠第2營營部及第3、6連)、炮25團第1營,並由忻口開拔之第71師、獨立第八第8旅等部,統歸傅作義總司令指揮,佈署太原城防。
2、以黃副司令長官指揮之各部,在北營、趙家坡、張河村、劉家河及孟家井、上莊一帶佔領既設陣地;以衛立煌總司令指揮之各部隊,在菜水塢、青龍鎮、天門關一帶佔領既設陣地,統歸衛總司令指揮,在太原附近準備依城野戰。
3、以達到黎城東陽關之湯恩伯軍向榆次附近推進,俟敵攻太原時,在太原附近部隊夾擊而殲滅之。
4、太原近郊並城周重要工事,由新編第6旅、獨立第1旅之步兵一部及騎兵連擔任警戒。
閻錫山將其〃依城野戰〃計劃推出後,第2戰區副司令黃紹竑提出了反對意見。他認為忻口和娘子關兩方面的部隊正在敗退,恐怕在還沒有佔領陣地的時候就被敵人壓迫到太原城邊來。原有的國防工事並不可靠,萬一那些部隊站不住腳,被敵人壓迫下來,前方許多人都混雜在像鍋底的太原城區,其後果不堪設想。黃還認為,太原城固然不宜輕易放棄,但也不應以野戰來支援守城,而應以守城來支援野戰部隊的休息整頓。即使守城部隊都作了犧牲,以換取大多數野戰部隊休息整頓的時間,也是值得的。他主張將娘子關方面的部隊(能掌握的只有孫連仲部和一些陸續到達的川軍)撤至壽陽縣鐵路以南和榆次縣以東的山地收容整理,並與第18集團軍聯絡,從敵人側後予以襲擊;日軍如向南進攻,則沿同蒲路東側山地逐步撤向太谷、平遙。忻口方面的部隊,除派一小部分守北郊既設工事警戒外,其餘皆撤到汾河以西的高山地區整頓,並監視敵人,必要時側擊敵軍。這樣佈置,從忻口、娘子關撤退下來的部隊既可休整,也可牽制敵人攻擊太原城,太原城內部隊也可支援城外部隊。
晉綏軍將領對閻錫山的計劃自然沒有什麼異議,但中央軍的衛立煌以及孫連仲均表示反對,而是贊同黃紹竑的意見。
會議一直開到2日深夜一點多仍然沒有結果,一些疲憊的將領甚至打起了呼嚕,會場上也只剩下閻錫山與黃紹竑兩人相持不下,最後,閻錫山明確表示:〃軍隊已經行動了,要改變也無從改變了〃。
軍事會議後,閻錫山即離開太原赴交城。實際上,閻為儲存自己的實力,已將晉軍主力調往臨汾等地,因此對於〃保衛太原〃只能是畫餅充飢,此時擔任前線指揮的衛立煌6日下達了暫避決戰、固守太原、主力南撤、待機回殲日軍的作戰計劃。
這個計劃的下達,實際上改變了閻錫山的〃依城野戰〃的作戰方針,而使守衛太原城的部隊成為孤軍獨戰,極大地增加了守城的困難。
後來局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