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6部分

覲見儀式不同於科舉考試之後拜見皇上的儀式,這些人都是海外和域外的使者,他們肩負特殊的使命,是懷揣著對大明王朝的憧憬前來的,他們不是大明之人,他們所需要做到的就是遵守大明的法律法規,但朝廷不要強迫他們按照大明所有的禮儀來做事情。

這大概就是皇上說出來的有容乃大的意思。

歐洲皇室使節拜見皇上,全部都採用了單膝跪地的做法,這是他們的習慣,至於說域外的諸多使節,則是與大明朝廷的官員一樣,也是雙膝跪地拜見的。

皇上的臉上一直都帶著笑容,這種笑容讓人感覺到親切,但這個笑容之中,透露出來了強大的自信,讓人只能夠仰視。

海外和域外的使節,帶來了大量的禮物,這都是他們各自國家或者地方最好的東西,譬如說歐洲使節帶來的有夜明珠、騎士劍,甚至是汗血寶馬等等,域外的使節帶來的多是罕見的乾果之類的東西,以及大量的珠寶等等。

使節覲見皇上的儀式,持續了足足兩個時辰的時間。

皇上和皇后娘娘,以及諸多的嬪妃一直都站在奉天殿的外面,他們沒有躲避凌冽的寒風,臉上的神色一直都非常的平靜,期間領侍衛內大臣梁興力準備拿著衣服前去給皇上和皇后娘娘披上的時候,被皇后娘娘用眼神制止了。

皇上和皇后娘娘的儀態一直都很是端莊,就更不用說下面的文武大臣了,而那些覲見大明皇上的歐洲和域外的使節,在完成了覲見儀式之後,跟隨鴻臚寺的官員回到原來的位置,也是規規矩矩的站著,神情嚴肅。

內閣首輔徐望華看到了這樣的情形,他的內心突然閃過了一絲的領悟,皇上一直要求覲見的儀式必須要莊嚴隆重,他不是特別的明白,原來以為就是展現大明軍隊的威嚴,讓覲見的使者感受到一絲的壓迫,現在看來,皇上根本不是這個意思,皇上是透過自身的實際行動,展現出來了大明王朝至高無上的威嚴和自信。

這種覲見儀式,不需要跪拜,尊重諸多使節各自國家和地方的習慣,不過所有覲見皇上的使者,無不是懷著崇敬的心情,從他們的眼神之中就可以看出來了。

徐望華想到了那句朕既天下的話語,包括先皇都曾經說出來過這樣的話語,不過真正能夠當得起這句話語的,也就是當今的皇上了,被推崇的漢武大帝、唐太宗等人,徐望華沒有見過,也不可能見到,不過當今的皇上,他是非常熟悉的。

按照徐望華的判斷,當今皇上的睿智,超過了漢武大帝,以及唐太宗,這萬國來朝的禮儀,怕也只有今日才算是真正的實現了,更加難能可貴的是,皇上看重的並非是這些,皇上關心的是大明王朝的興盛,關心的是大明百姓是不是能夠過上好日子,關心的是大明朝廷在做任何與外面聯絡事宜的時候,是不是能夠真正維護自身的利益。

這才真的是千古一帝。

(今日開始每天兩更,分別是上午的九點和下午的四點鐘,本書已經進入尾聲,我正在考慮新書,期盼新書得到讀者大大的繼續支援。)

第九百四十七章終於力不從心

皇太極忽然發現自己老了,這次是真的感覺到老了。

遼河以西一直都是穩定的,但是這穩定的下面逐漸露出獠牙,那就是大明軍隊徹底禁止商貿渡過遼河做生意,也就是說,自從大清國與大明朝廷議和之後,大明軍隊與八旗軍不存在什麼衝突了,可是商貿被徹底禁止,大明任何的物資都不可能進入到大清國。

禁止商貿交易,其表露出來的過程是緩慢的,短時間之內看不出來特別惡劣的效果。

八旗軍曾經數次進入到北直隸劫掠,獲取到不少的錢糧以及人口,這讓大清國處於表面的繁榮之中,可是隨著鄭家軍愈發的強大,隨著鄭勳睿登上大明皇帝的寶座,過去那種入關劫掠的情形一去不復返了,不僅僅如此,大清國的周遭都遭遇到唯獨。

遼東方面是不用說了,大明軍隊已經完全佔領了遼河以西所有地方,徹底封堵了大清國貿易的途徑,遼南方面,大明軍隊同樣佔據了大部分的地方,而在大清國控制之下的,也就是海州、蓋州和耀州等城池了,至於說大清國連線朝鮮的通道,早就被大明軍隊佔據。

唯有西北方向的草原部落,是可以聯絡的,可草原比起大清國來說,更加的貧瘠。

也就是說,大清國沒有可能突破大明朝廷和軍隊的封鎖。

海上的貿易就更是無從說起,大清國沒有正規的水師,最為驍勇的滿八旗,也主要是依靠騎兵的強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