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為人類指出一條由恐懼轉向真愛的解脫途徑。第二部是【學員練習手冊】,共三百六十五課,一日一課地轉變讀者看事情的眼光,解開鬱積的心結。第三部為【教師指南】,以問答的形式做一些綜合解說。
模組二:慈無量心是一種空靈的心態(5)
《奇蹟課程》以基督教為表,以佛教為裡,將東西兩大宗教融合得天衣無縫,為二十一世紀的靈脩導引一個嶄新的方向,是關心人類心靈發展的有識之士不可錯過的寶典。
注4:新時代思想並非宗教,卻可以說是取自古往今來眾多哲學、玄學與靈脩傳統的精華,熔為一爐,成為深具宗教情操的一種宇宙觀和人生觀,融會了神聖生活與俗世生活。
“新時代”是指“寶瓶座時代”(The Aquarian Age),西方神秘學認為現在是一個轉型期,正準備進入“寶瓶座時代”。“寶瓶座”象徵人道主義。人類由追求社會的、物質的、科技層面的進步,將演進到注重“心靈”、“精神”層面的探索,找到超越人種、膚色、民族、國籍以及宗教派別的人類心靈的共同點,認知人類的“同源性”與“平等性”,從而達成“四海一家”與“和平”的遠景。
模組三:穿上別人的鞋才知痛在哪(1)
如果一個人走過另一個人的身邊,看到那個人被箭射中了,他不該花時間在尋找這支箭是從哪裡射來的,或是誰做了這支箭,箭桿是用什麼木頭做的,箭頭是如何打磨光的等等,他最應該做的就是將這支箭拔出來。
——釋迦牟尼佛
一、慈悲的魔王
一寫到悲的概念,心中總有一些難以言狀的、莫名的哀愁,反正不是很舒服。
在中國的漢語言文學裡,悲總是和悲痛、悲傷、悲哀、悲涼等等頗具苦痛感的詞構建在一起,想要達到和表述的效果,也是一如既往的蒼涼,讓你想躲開它都很難。
從感情色彩上分析,悲和痛還不太一樣;痛是肌膚或心理受了傷害之後的一種生理反應,它表達的是一種極度不舒服的感覺,多以流淚或流血來表現受傷害的程度不同,痛是可以慢慢治癒的,當然心痛的傷愈要困難很多。
到達悲的檔次,受的傷已經是很深了,而且似乎以內心的創傷居多,儘管這些傷口無形,但是要比看得見、摸得著的傷疤嚴重許多,並且完全複合的可能性基本很小。
比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要說得時尚一些,就應該應用範偉的口吻:“整得我的心啊,拔涼拔涼的……”
現時很多影片的導演,用畫面的效果處理悲的概念幾乎都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尤其是在香港的電影中,男主角受到事業上的重大打擊或感情崩潰之後,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劇情:遠景是夕陽下的維多利亞美景,幾對海鷗不時掠過水麵,互敘衷腸;然而鏡頭切近之後,一個再熟悉不過的滄桑的背影,正孤獨地仰望蒼天;腳下一定要有一堆空了的啤酒罐,半醉半醒的面容上盡是對人生的迷茫,遊離的目光混沌於世事的無奈,再配上一首委婉淒涼的蘇格蘭風笛,命運彷彿也如風中之燭一樣搖曳不定。如果你能聞到那個時候的空氣,也一定能嗅出悲的味道。
這樣的一套組合,是很能打動觀眾的,有沒有去過維多利亞海濱不要緊,人這一輩子,誰不曾有過同樣的悲情歲月?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但是爛醉之後終究要醒來,痛苦之後還是得擦乾眼淚,跌的跟頭再大,決不能輕言放棄,因為希望在人間。
如果把慈無量心比喻成一種無我的大愛,那麼悲無量心就是一種忘我的寬恕。悲是一種悲憐他人受苦的同情心,是在看到別人遭受痛苦時心生不忍,希望拔除他們痛苦的心態,它與冷酷的行為正好相反。悲無量心是一種希望能夠解除一切眾生痛苦的心懷。它能剋制殘忍,所謂,“悲能拔苦”。
我一直都很喜歡這個小故事:
傳說有兩個年輕的小勇士,有點類似於《魔戒》裡面的小矮人,受夢幻仙境中的諸位神仙託付,去拯救深陷魔宮的女王。壯別之時,眾位神仙以各自的法力共同凝結成一個神奇的護身符,它有能滿足十個願望的超能力,神仙們希望這個護身符能夠幫助他們化險為夷,救出女王安然地返回。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狡詐的魔王制造出各種險境,刁難小勇士們,結果為了活命,這些神奇的願望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