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有可試。願將軍少察愚言,申納諸儒,'四'而親其忠正,絕其姑息,'五'專心公朝,割除私慾,廣求賢能,斥遠佞惡。夫人君不可不學,當以天地順道漸漬其心。宜為皇帝選置師傅及侍講者,得小心忠篤敦禮之士,將軍與之俱入,參勸講授,師賢法古,此猶倚南山坐平原也,誰能傾之!今年夏,月暈房星,明年當有小□。宜急誅奸臣為天下所怨毒者,以塞災咎。議郎﹑大夫之位,本以式序儒術高行之士,今多非其人;九卿之中,亦有乖其任者。惟將軍察焉。”又薦種暠﹑欒巴等。而明年嚴鮪謀立清河王蒜,又黃龍二見沛國。
冀無術學,遂以穆“龍戰”之言為應,於是請暠為從事中郎,薦巴為議郎,舉穆高第,為侍御史。'六'
注'一'謝承書曰“穆少有英才,學明五經。性矜嚴疾惡,不交非類。年二十為郡督郵,迎新太守,見穆曰:‘君年少為督郵,因族埶?為有令德?’穆荅曰:
‘郡中瞻望明府謂如仲尼,非顏回不敢以迎孔子。’更問風俗人物。太守甚奇之,曰:‘僕非仲尼,督郵可謂顏回也。’遂歷職股肱,舉孝廉”也。
注'二'曆法,太歲在丁﹑壬,歲德在北宮,太歲在亥﹑卯﹑未,歲刑亦在北宮,故合於幹位也。
注'三'易坤卦上六象詞也。以爻居上六,故云其道窮也。王弼注云:“陰之為道,卑順不逆,乃全其美,盛而不已。固陽之地,陽所不堪,故戰於野。”
注'四'申,重也。
注'五'姑,且也。息,安也。小人之道,苟且取安也。禮記曰“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也。
注'六'續漢書曰:“穆舉高第,拜侍御史。桓帝臨辟雍,行禮畢,公卿出,虎賁置弓階上,公卿下階皆避弓。穆過,呵虎賁曰:‘執天子器,何故投於地!’虎賁怖,即攝弓。穆劾奏虎賁抵罪,公卿皆臱,曰‘朱御史可謂臨事不惑者也’。”
時同郡趙康叔盛者,隱於武當山,清靜不仕,以經傳教授。穆時年五十,乃奉書稱弟子。及康歿,喪之如師。其尊德重道,為當時所服。
常感時澆薄,慕尚敦篤,乃作崇厚論。其辭曰:
夫俗之薄也,有自來矣。故仲尼嘆曰:“大道之行也,而丘不與焉。”'一'蓋傷之也。夫道者,以天下為一,在彼猶在己也。故行違於道則愧生於心,非畏義也;
事違於理則負結於意,非憚禮也。故率性而行謂之道,'二'得其天性謂之德。'三'
德性失然後貴仁義,'四'是以仁義起而道德遷,'五'禮法興而淳樸散。故道德以仁義為薄,淳樸以禮法為賊也。'六'夫中世之所敦,已為上世之所薄,'七'
況又薄於此乎!
注'一'禮記仲尼嘆曰:“大道之行,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鄭玄注曰:“大道,謂三皇﹑五帝時也。”
注'二'率,循也。子思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也。
注'三'天之所命之謂性,不失天性是為德。
注'四'道德之性失,仁義之夡彰。
注'五'遷,徙也。
注'六'老子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注'七'中世謂五帝時。
故夫天不崇大則覆幬不廣,地不深厚則載物不博,'一'人不敦厖則道數不遠。'二'
昔在仲尼不失舊於原壤,'三'楚嚴不忍章於絕纓。'四'由此觀之,聖賢之德敦矣。老氏之經曰:“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五'夫時有薄而厚施,行有失而惠用。'六'故覆人之過者,敦之道也;救人之失者,厚之行也。往者,馬援深昭此道,可以為德,誡其兄子曰:“吾欲汝曹聞人之過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得言。”斯言要矣。遠則聖賢履之上世,'七'近則丙吉﹑張子孺行之漢廷。'八'故能振英聲於百世,播不滅之遺風,不亦美哉!
注'一'幬亦覆。左傳曰:“如天之無不燾,如地之無不載。”“幬”與“燾”同。
注'二'敦厖,厚大也。左傳曰:“人生敦厖。”數猶理也。言人不敦厚,不能入道之精理也。
注'三'原壤,孔子之舊也。禮記曰:“原壤之母死,孔子助之沐旘。原壤登木而歌曰:‘狸首之班然,執女手之卷然。’從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親者無失其為親,故者無失其為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