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所稱的九邊,是指九座邊防重鎮,這下一個攻擊目標遼陽,就是其中之一的遼東鎮。大明以遼陽為中心,設有六個衛一個州。一直是遼東的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因此,建虜駐守遼陽的是剩下幾個和碩貝勒之一的多鐸。
海州、遼陽這邊一直是他的地盤,但海州早在去年就被明軍佔了。遼陽這邊,又要執行皇太極的什麼堅壁清野政策,把他旗的奴才都遷往盛京以北,讓多鐸很是惱火。
除了草原民族,哪怕是女真族,也不願意背井離鄉。因此除了多鐸不願意,執行不徹底之外,普通的女真人也不樂意。這遷移的進度才進行了一半,正在慢吞吞地進行中。
多鐸正在想著自己來遼陽駐守時,多爾袞交代他的話,就接到了鞍山驛堡的急報,要求遼陽派兵增援。
多鐸根本沒想到明軍會這麼快就發動攻勢了,他連忙問信使道:“明軍來了多少人,可是海州明軍而已?”
在他的心中還抱了一份希望,如果來得只是海州的明軍,就無須多慮。因為在這麼長時間的打交道下,對於海州明軍的數目,基本還是心裡有數的。
明軍火炮一轟城,信使就被圖爾格派來了,因此他哪知道城外到底有多少明軍,是不是隻有海州明軍而已。
但多鐸問話,他又不敢不答,只好回道:“主子,城外明軍數目未知,但其紅夷大炮有數十門之多。。。”
還沒說完,就被多鐸一腳踹倒了。只聽多鐸罵道:“沒用的東西,不知道就不知道,編瞎話也要經過大腦,紅夷大炮數十門之多,你以為紅夷大炮是什麼?”
多鐸壓根就不信紅夷大炮會有那麼多,從信使這裡得不到確切的資訊,他就猶豫了。
不過當他想起堅壁清野的進度,沒辦法就選擇了救援,在鞍山驛堡多擋住明軍幾天,到時候就再撤回來好了。
可沒等他出城,圖爾格就逃回來了。
第七百五十七章 遼陽易手
此時天已近傍晚,圖爾格在遼陽城門裡見到了騎在馬上,整軍待發的多鐸。
他立刻滾鞍下馬,也不管披甲在身方不方便,硬是跪到了多鐸的馬前,惶恐地稟告道:“主子,明軍大舉進攻了,來了不下五萬人馬,光紅夷大炮就有二、三十門之多。”
他也不是存心騙多鐸,在戰時本來就難以準確估計敵軍的數量,只能大概猜之。一般來說,失城將領,或者說打了敗仗的將領,都會取估值的最高值來說話。
多鐸可以不相信先前的信使,但圖爾格的地位夠高,他的話卻不得不信。而且信使到遼陽沒多久,圖爾格就丟城逃回來了,說明明軍的攻勢很猛,數量之多也不難理解了。
多鐸並不認為圖爾格一見明軍出現在城外,他就會棄城而逃。多鐸雖然年輕,但也是久經戰陣之人。只要看看圖爾格帶回的隊伍情況,就能分辨出一二,到底有沒有經過血戰之後逃回來。
在城門處也不是說話的地方,多鐸當即下令探馬四出,偵察明軍的動靜。然後緊閉城門,解散整裝待發的軍隊,返回自己的衙門,召開軍事會議。
多鐸一坐定身子,就馬上詢問圖爾格關於鞍山驛堡戰事的具體情況。
圖爾格當即把他所看到和聽到以及感受的情況一一詳細地說給多鐸聽,一直聽得多鐸臉上變色。
圖爾格見多鐸的樣子,心中也暗暗吃驚。自己這個主子,以前對上明軍是天不怕地不怕,脾氣又暴躁,對待漢人更是無情。現在聽到明軍大舉進攻,卻嚇得面容失色,真是世事變遷,難以預估!
其實,越是以前囂張跋扈,輕視明軍,不把明軍放在眼裡的人,就越能體會到明軍如今的強大。再加上多鐸是親身體會過一次火器部隊真正的威力,現在聽到明軍比起上次,不但人數,連火器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光紅夷大炮就出動了三十門,又怎麼可能不變色呢!
在一邊的科爾沁族二王子察罕聽得面無表情,目光閃動,不知道在想什麼。
就在這時,之前剛派出去的探馬回來了,匆忙闖入衙門,略帶慌張地稟告道:“主子,我等出城不遠,就碰到明軍前鋒了,全是火槍兵,人數大約三千上下。”
多鐸又是大吃一驚,沒想到明軍攻勢這麼急,這前後腳就到了遼陽。他當即不再說話,匆匆領著手下前往遼陽城頭觀陣。
果然,城外的明軍全是那種燧發槍兵,正在射程之外下馬休息,一點不懼城內大金軍隊可能的突然出擊。
多鐸也是有眼力的人,一眼就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