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快啊”楊朔銘自言自語的說道,“不過,這也正是我想要的結果。”
他手中的這份報告,是關於日本政府對海軍的財政預算方面的最新資訊和綜合分析。
1918年,當日本政府最終確定中國海軍擁有了六艘強大的“共和”級戰列艦後,日本海軍高層大為震驚,因此提出在1918年預算中增加2艘戰列艦和2艘戰列巡洋艦的建造預算14681萬日元;而根據第二次赫爾果蘭灣海戰結果,“比較能夠發揮打擊威力”的輕巡洋艦也要多建造幾艘,因此應該再加上“長良”號、“名取”號、“五十鈴”號等共計8艘輕巡洋艦的建造費18195萬日元;“考慮到順應世界大勢,海軍軍艦的戰鬥能力不能遜色於外國海軍”,因此還要加上已經開工的艦艇的“艦船改良費”4279萬日元。此外再考慮日本參戰以來物價騰貴的因素,再加上“物價差額”899萬日元,以上合計為38684萬日元。
儘管日本海軍對參加歐戰半心半意,但經過數次意外的戰鬥,戰列艦“香取”號、“鹿島”號、“三笠”號、“肥前”號、“朝日”號、“敷島”號和戰列巡洋艦“鞍馬”號、“伊吹”號、“生駒”號等主力艦全都戰沉,加上入侵中國時損失的四艘戰列艦“薩摩”號、“安藝”號、“河內”號和“攝津”號,日本海軍現有的艦齡不滿8年的主力艦隻剩下戰列艦“扶桑”號、“山城”號、“伊勢”號、“日向”號和4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日本海軍主要假想敵本來是美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