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幾天你就要率兵出發,渡海東征了,怎麼樣,心裡有把握沒?”
風清雲淡。
皇帝父子在山頂漫步。
張超看著長的比自己個頭還高几分的太子,心裡有幾分捨不得讓他出京。但他心裡也明白,張璟如今還年輕,十七歲的太子,還需要更多的鍛鍊。而僅僅是呆在東宮,哪怕身邊都是大儒名將環繞教授,也還不是夠的。
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呢。
好在張璟此前已經有了兩年地方領主的經驗,也還表現很不錯。在琉求,用兵征服了山夷人,大力發展工商,琉求的發展很平穩,表現可圈可點。
這一次,讓張璟去朝鮮主持東征,既是為這位年輕的太子鍍些金,更是要讓他能多些歷練。
“統兵在外,你雖是主帥也是太子,但要多聽下面將帥的建議。我知道你打小聰明,但做事更要講究方式方法。說起來,承乾其實比你更聰明些,歷練也遠勝於你,可有時他還是太急燥了些,你要引以為戒。”
十萬華軍去打東海三國,張超不認為會有什麼技術上的問題。
“切記,莫傲慢!”
現在華軍上下,都有一種極端的自信,很瞧不起其它的軍隊。過去說一漢抵五胡,如今更是一華抵百夷。
這種傲慢其實不是好事,傲慢會變得自負,然後輕敵。
華軍雖然裝備、訓練,甚至是作戰的理念,都要遠超一般的蠻夷,可是打仗不僅僅是這麼簡單的。
強大的羅馬軍團,也一樣會被蠻人伏擊大敗。
“要記住一句話,獅子搏兔,亦用全力,莫要傲慢輕敵,更要聽的進去別人的意見,不管是對的錯的,好的壞的,都應當仔細的聽一聽。”
“還有,你還年輕,不要逞強。好好的坐鎮中軍指揮就好,不要輕易犯險衝到前線去。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位置,當元帥的不能把自己當成小兵一樣衝鋒。”
秋風吹過衣腳,帶來陣陣涼爽。
“等再過陣時間,這山上也就紅葉遍佈了。”
葉黃葉落,一冬寂靜之後,來年又會吐出新芽,滿山綠色。
“你有沒有想過,對半島征服之後,要怎麼處置?”
軍事上要佔領朝鮮南部不難,但如何建立一個穩定的統治才是最難的。歷史上,唐朝也曾攻滅百濟、高句麗,設立了都督府,但卻一直無法有效管理。
結果高句麗人叛亂不斷,百濟人也跟著起兵,還拉上了倭國幫忙。
而唐軍則忙著應付吐蕃,不時的還要抽調兵力去與草原上的胡人開戰。
結果就是朝鮮無兵,最終新羅背叛大臣,向大唐開戰。大唐雖然也是屢戰屢勝,可終究無法維持,這是個只見流血只見消耗不見收益的地方。
朝野上下,都對這個地方沒了興趣,最終自己撤退,反倒是成全了新羅,讓他撿了便宜最終一統半島。
可以說,經歷隋唐兩世,自徵高句麗開始,到唐高宗時最終撤出半島,歷經數十年,耗費無數,最終戰略是失敗的。
第一個戰略目標是將對中原充滿威脅的高句麗滅了,這個確實做到了,但後來想趁機把朝鮮奪取,最終卻是失敗了的。
為他人做嫁衣裳!
大華不可能也走這老路。
“將所有新羅和百濟人都貶為奴隸,運往中原。”張璟說出一個處置方法,這也是當初李世民在攻滅高句麗後,張超提出的一個辦法。
一勞永逸的解決了遼東的威脅,將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徹底的亡國滅種。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
“不,這不是什麼真正的好辦法,只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辦法。”
將原住民屠光也好,或者全都俘虜當成奴隸賣掉也罷,這確實也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征服辦法。
但這種方法,成本也大。
一來敵人反抗會很激烈,二來則是人殺光倒是容易,但這片地方就成了空地,沒有人如何發展?
就如高句麗一樣,當年把人都當成奴隸賣掉了,到現在,高句麗故地設定的遼東和朝鮮兩道,也都還是大片大片的荒蕪著。
朝廷在這邊,連稅收都收不上來。
要是對百濟、新羅、倭國都實行這種政策,那以後這邊就真成荒島了。
大華需要的是一片荒島嗎?
當然不是。
“你再想想,有沒有其它更好的辦法?”
張璟想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