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是三公尚書令天策上將,卻依然要帶著幾百號人去偵察敵情,甚至拿自己當誘餌的膽大主上。
皇帝經歷的艱難險阻多,但卻從沒有一件事情攔住他。現在皇帝打定主意要支援李超變法,哎,他們兩個也無法勸阻了。
如今,朝野裡都開始在傳一個詞。
變法。
對於李超一個又一個的新政,朝野直接呼之為李超變法。
變法是改革,史上最有名的變法,莫過於戰國之時秦國商鞅變法了。商鞅的變法,是成功的,讓秦國從西部一隅小國,成為戰國之強國,最後為秦一統六國奠定了基礎。
但就算是商鞅變法,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依然很艱難,甚至最後商鞅得了個車裂的結果。
歷史之上,其它的改革也不少,但都非常難。
當然,歷朝歷代的那些變法改革,也不全是對的,也有一些亂政。比如說王莽,一系列新政改革,就多是亂法,脫離實際,最終王莽的新朝,也沒存在多久就滅亡了。
於往近了說,其實隋朝的楊廣,也推行了許多新政,差不多也算的上是新政變法了。
變法,對於許多百姓來說,這其實是個不好的詞,是個讓人擔憂,讓人恐懼的詞。
因為變法重點在於變,而對於許多百姓們來說,他們最想要的就是安穩,最怕的就是變。
“你們莫要過於擔憂,朕跟文遠做過一次深談。他跟朕說,變法革新,本質就是打破舊有不合適的制度,這必然會損害許多舊有制度的利益既得者。我們的變革,是在去除壓在朝廷身上的枷鎖,給他一雙更適合的鞋子,讓他減輕負擔,輕裝上陣,跑的更快。”
“陛下,文遠說的確實沒錯,變革會引發許多矛盾的。”
李世民卻只是搖搖頭。
“變革就如生產,必然會伴隨著陣痛,但陣痛過後,會有一個嶄新的生命降生。”
“可如果太多人反對?”
“變法改革不是請客吃飯,沒有那麼多客氣,朕不能為了那些人的利益,就不顧帝國的長遠未來。如果真到了那一步,朕不惜流血。”
流血,皇帝當然會流別人的血,而不是自己的血。
這話,已經充分表明了皇帝的態度了。
哪怕流血,也改變不了他的態度。
“朕會堅持支援文遠的改革變法,甚至不惜流血。這江山,是大唐的江山,是朕的天下。誰想搞破壞,朕不會客氣。大唐的天下,是打下來的,不是誰讓給我們,也不是誰送給我們的,朕也知道變革會有阻礙,但朕不會猶豫後退,誰敢阻擋,朕就對誰不客氣。”
李世民說這話的時候,霸氣十足。
做為一個馬上皇帝,他為大唐打江山開社稷,劉武周薛舉竇建德王世充李密等等這些梟雄,也曾經割據一方,稱雄一時,但最終都被他給滅了。
曾經他是秦王,但他最終也擊敗了他的兄長,憑一場宮變奪下了這本不屬於他的江山。
在位兩年,他一步一步,安外攘內,打服了吐谷渾、擊退了突厥,也徹底的統一了中原。他還把他父親的那些老臣班底,都給一一的換下去了。
時至今日,這朝堂上下都是他的人。
現在,他要變法,要改革,要富國強兵。
他要打的是另一場戰役,要面對的敵人,也可能是當年跟隨著自己打天下的那些臣子們,可他不會猶豫。
“追隨朕打天下的功臣,朕都封賞了,朕不吝惜功名爵位賞賜。但如果他們只盯著自己眼前碗裡的那點子利益,不顧朝廷大局,甚至是敢阻礙,那麼朕不會客氣,會無情的將他們掃蕩。”
這場仗,不好打,可李世民有準備,不畏懼。
房玄齡拱手。
“陛下,既然如此,老臣懇請退位讓賢,將中書令一職讓給文遠。”
李超雖然也是宰相,還是朝廷的三位令公之一,但現在中樞的制度,是中書門下為首,中書令才是首相,侍中算是次相,李超這個尚書令是排第三的。
房玄齡說這話的時候,不是氣話。
他從當年主動投秦王麾下開始,到現在已經度過了很多個年頭,對於皇帝,他的忠誠與支援從來都沒有動搖過。
皇帝要開創貞觀盛世,要把大唐打造為一個超秦邁漢的大帝國,他願意全力支援,毫無保留。皇帝要支援李超變法,那他就願意把自己的首相之位讓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