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和經歷的楊錦麟身上,前車可鑑。那時,何子傑很為楊錦麟、為這檔無從著手的節目捏著一把汗。

其時,不但何子傑、陳保聰心裡七上八下,楊錦麟本人也未必有多大把握。畢竟是一檔全新的節目、全新的營生,而自己又是一名完完全全的新丁——脫離了報人、專欄作家駕輕就熟的路子,冒冒失失地扎進完全陌生的領域,楊錦麟對自己新的身份認定並不是十分的清晰。如果說,先期入行的曹先生的“業餘”心態是一種垂範,或者說是歪打正著;那麼,楊錦麟的想法則頗帶有幾分“江湖氣”,有點“知恩圖報”的味道。一般電視觀眾心目中主持人所必備的條件,諸如年輕少壯、相貌堂堂、標準發音、字正腔圓、電視科班……儘管,自己幾乎沒有一樣沾邊,相反自己的口音、富態、年齡等“不利因素”,只會被電視無限放大,暴露無遺,楊錦麟畢竟是楊錦麟:“老子誰怕誰,輸到底不過還是賣字為生,再說楊錦麟到底字還是有幾個值錢的!”

鏡頭之三——勵志、融合,港味被定義在許多細節當中

這麼想也這麼說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離預定的節目開播只剩半個多月,幾乎到了鳳凰新節目籌備所給出的最後底線,可楊錦麟、何子傑、陳保聰三人仍在苦苦掙扎,理不出一個頭緒。

資訊氾濫的世界,過剩的只有資訊;因此,讀報節目的關鍵不但在於讀什麼,而在於怎麼讀,節目形態和環節設定至關重要。面對一檔全新的節目,從節目內容、節目編排、節目包裝,直到每個環節的設計、銜接,包括影象、背景設定,片頭、音樂、景緻等等技術性流程,楊錦麟和他人手不夠的隊伍,無從借鑑,更無處“ 拿來”。一張白紙雖然可以任由他們去塗抹,但風險、失敗也同時擺在他們面前。

時間仍在一天天逼近。

一個個方案最先被他們自己推倒、槍斃,接下來的依然是NO。最讓兩位香港同事可怖的是,節目試場,“楊sir對自己也有幾分沒把握”。後來,楊錦麟承認,自己那時實在有些焦慮,有些忐忑。

《有報天天讀》亮相熒屏,節目宣傳詞清晰明瞭,“ 楊錦麟帶你用新方法讀報”,“ 蒐羅全球主流媒體和重要報刊最新資訊、焦點精華”,然而,何謂新方法,又如何達成?無疑,這是一次全新的嘗試,一場成者為王敗者寇的冒險。

從螢幕上望過去,《有報天天讀》欄目組主持、策劃、編導等,似乎一應俱全,實際不然。

《有報天天讀》所謂節目組,全部人馬不外乎楊錦麟和編導兩個半人,再加上一位音樂助理編導,而他們當中的任何一個,同時要兼顧其他工作。加班加點對鳳凰人而言已是家常便飯;分身有術,一專多能,也是鳳凰的通例。這兩點都在《有報天天讀》欄目組發揮到了極致。

相處的每一天,楊錦麟和少得可憐的三個清一色大男人搜腸刮肚、絞盡腦汁,歡笑聲、吆喝聲、叫罵聲,甚至國罵、港罵、臺罵,五花八門,統統用上了,卻從來沒有過嘆息。堅韌、務實,不輕言放棄,楊錦麟和他的團隊在不斷地自我否定、自我推翻中,努力地找尋新的方案……

忙碌的日子裡,一切從零開始。“ 不要說我們一無所有……全靠我們自己。”楊錦麟搬出曾經熟悉的《國際歌》,給自己加油,也給拍檔們打氣。

《國際歌》;土生土長的兩位“ 香港仔”陳保聰、何子傑,起初以為楊先生這位鳳凰K歌王又在哪裡弄到一首時髦新歌呢,雖然是聞所未聞,簡直比讀報更雲裡霧裡,但瞧瞧老楊這傢伙一唱起來立馬慷慨激昂的神態,似乎也受到了感染。

漸漸地,從楊先生嘴裡,陳保聰、何子傑知道了更多關於大陸的“奇聞”,在他們聽來,幾近天方夜譚。譬如,每天在他們眼前晃悠的大知識分子楊先生,居然還當過八年農民,耕田播種,打草餵豬,打架鬥毆……漫長的八年,許多的艱辛、酸楚、苦澀、無奈,都被楊先生一句帶過,甚至過濾掉了,留下的都像是神仙眷侶般的自在逍遙。尤其是楊錦麟繪聲繪色、繪形繪體的表演,撩撥得鳳凰同事恨不得立刻放下眼前的“ 苦活”,跟著楊先生“ 奔向紅區”。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2003年,春天的口水(6)

看電影,絕對是上山下鄉年代足資記憶的幾件大事之一,任何一個知青都不會忘記。十幾裡、幾十裡的夜路,那時候絲毫不覺得辛苦,男男女女一路結伴而行,許多場景給了楊錦麟能說會道演繹的空間。他手舞足蹈,親身演繹,幾乎成了個人小品表演。

下鄉的日子,難得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