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入手,縱論嚴密結構,橫議邏輯關係,甚至還有專人談其獨特語境;也有從王書記重要指示生髮開去,將一篇剛剛寫就的文章,與王書記早些年發表的一系列講話、文稿相對照,竟然從中發現諸多暗全之處,把個王書記的馬屁拍得風生水起,也將張思文文章抬得上了九天。坐在那裡的愈彥知道,不少發言者直到開會前一刻才看到張思文的文章,有的只是草草翻了一下,等到倉促上臺,照樣口若懸河吹得天花亂墜。
哈哈,原來這就是專家!愈彥想。
愈彥發現,專家、學者發言時,羅教授臉上不時飛起紅雲,那當然主要是得意、興奮之色,間或也有讓那幫人吹得不好意思的成分。
至於新聞記者那邊,早有博士生們與愈彥共同撰寫的通稿,上邊既有“按照王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的字樣,也有“專家、學者們高瞻遠矚、見微知著,踴躍發表高見”之類的句式,完全符合當下新聞的格式規範。
事後播放的電視畫面更加奇巧,也不知那些記者採用了何種拍攝或編輯手法,一間原本不大的會議室陡然變得闊大、深邃,空間感覺大了好幾倍,包括服務人員在內的區區四十幾個與會者,居然產生出摩肩接踵、人潮湧動的奇異效果。
會議結束,除了中午每人二百元餐費,臨走時照例人手一隻紅包,少則幾百元、多者千員不等。主辦會議的社科聯、山大哲學系、《山魯實況》雜誌社,又分別有三五萬元的主辦費,那幾個幫忙了好幾天的博士生,愈彥也每人悄悄塞了一千元。整個研討會在一片碰杯聲中圓滿結束。
研討會一結束,張思文馬上就悄悄趕回安泰。第二天,安泰很多人都從省裡的報紙、電視、電臺裡獲悉研討會的事,大家這才知道張思文的那篇文章,竟然受到省委王書記的高度評價,在省理論學術界也引起很大的轟動。
吳麒市長在走廊上遇到愈彥,大聲嚷嚷道,“好嘛,場面、規模搞得不小,這個臉露得不錯!”
張思文則回應道,“不讓他們那麼搞,非不聽,硬是搬出王書記這尊大菩薩,沒辦法。”
張思文也知道,如此對話不免有些假,可不管怎麼說,文章發表及之後這個專題研討會的效果,還是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期。
第0194章 送禮
研討會召開的很勝利,張思文決定利用省城的關係再加一把火,礦產整合現在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這東風還是你去幫我借,這個時候我頻頻往省裡跑,不太合適。”張思文對愈彥說。
“儘量多跑幾家吧,不過,這位老同志是重點!”張思文把名單仔細看了又看,確認沒有遺漏,這才在其中一個名字下邊畫了一道重重的橫扛。
愈彥一看,是一位是省農村工作部離休的辛處長。
對於這位老領導,愈彥不是很熟悉。跟張思文做秘書幾個月,過段時間他都要隨同到省城跑幾次,專門看望一下這些安泰籍的老幹部。
通常情況下,張思文會親自一家家跑,雖然有時只是蜻蜓點水一坐就走,但那種姿態便代表了重視與尊敬。如果張思文實在跑不開,就讓秘書愈彥代勞,禮物還是那些,話卻要多說幾句,無非解釋張思文何故不能親臨,平常如何對老前輩們百般記掛,或者當場給張思文撥個電話,由他親自與老同志表達。
“知道為什麼重點要跑辛處長嗎?”張思文問。
“這個,還請書記指點”愈彥搖了搖頭,疑惑的說道。
“看來有必要對你進行一點革命傳統教育嘍。”張思文呵呵一笑。
愈彥當然希望掌握多一些背景資料,以便到時候懂得怎麼說話,如何拿捏分寸。
“別看這個辛處長離休前只是省委農村工作部的一個處長,卻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與省委領導的關係更是非同一般!”張思文介紹道。
辛處長是上世紀四十年代參加革命的一位老八路。他老家在安徽蕪湖,高小畢業後跟隨一位同鄉出來參軍,歷經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並隨解放大軍接管安泰。解放後,辛處長由於年紀太輕,被組織上送到省農學院繼續讀書,成為五十年代那批土八路中的知識分子。此後,他長期在省委農村工作部門工作,以常年深入基層、熟悉農村、精通農業而著稱。他的足跡遍佈全省鄉村,安泰郊區更是他來得最多的地方。那時候,不論多大機關、多高階別下來的幹部,但凡到了農村都不興住宿賓館、招待所,而是一律吃住在農家。
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文革”風起,既是保皇派又是走資派的辛處長在省裡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