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位置,處在人流最密集的地方。此前《江淮日報》已經集中宣傳了呂宋開發的事情一個月了,民間的讀報人已經把種種資訊傳到了鄉野中。那移民呂宋的種種好處已經廣為人知,所欠缺的就是最後一錘下定決心。
江淮省地窄人稠,農民生活十分貧苦,對報紙上說得天花亂墜的呂宋其實是很感興趣的。“呂宋開發推介臺”一打出招牌後,大湖鎮的農民就把推介臺圍住了。
“哐”一聲鑼響,馮子山一抖袖子,走上了推介臺。
馮子山一上臺,還沒有說話,就聽到下面有人大聲喊道:“縣衙的差爺!到了呂宋真的每人分二十畝水田?”
馮子山哈哈一笑,指著那個問話的農民漢子問道:“問得好,好問題!這位漢子,你現在種多少畝田地?”
那漢子看了看左右的人群,答道:“我現在一家五口人種十六畝水田。”
馮子山大聲追問道:“五口人種十六畝水田,能溫飽嗎?”
所有人都看向了那個漢子,那個漢子臉上一紅,答道:“青黃不接的時候,也是要餓個把月的。到了冬天,棉衣棉被不足,日子也不好過!”
馮子山一揮手,說道:“苦啊!我江淮省百姓的日子苦啊!”
見天津來的馮子山和江淮的百姓同聲同氣,百姓們一下子對馮子山有了認同感,眼巴巴地看著他。
“江淮省的百姓,為什麼活得這麼苦?”
聽到馮子山的詢問,百姓們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明白為什麼百姓這麼苦。
馮子山大聲說道:“本差辦告訴你們!江淮省的百姓這麼貧苦,就是因為地少人多。用一句王爺的話說:‘江淮省兩千萬的百姓擠在十三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幾百年來,人口一年比一年多,而祖輩傳下來的田地還是那幾塊。吃飯的嘴巴越來越多,而種糧的水田始終是那幾塊,豈能不窮?豈能不苦?”
聽到馮子山的話,下面的百姓竊竊私語起來。一些年紀較大的農民都覺得馮子山說得有道理,不住地點頭起來。
“要擺脫這日甚一日的困境,就是要向外移民,向外殖民!”
“樹挪死,人挪活!再用一句王爺的話:現在是大殖民的時代。我們江淮省的漢人內部人口眾多,外部有王爺的虎賁軍領路,可謂是得天獨厚,自然要做我漢人殖民海外的急先鋒!”
馮子山一指那個漢子,大聲問道:“漢子,你一家五口人,幾個成年人?”
那漢子答道:“有四口人可以耕田!”
馮子山一揮手,大聲說道:“到了呂宋,四口人分八十畝田,一年收一百多石稻米!收入兩、三百兩銀子,試問,你家人還會捱餓挨凍麼?”
聽到馮子山說一年收入兩、三百兩銀子,那個漢子長大嘴巴,驚訝地說不出話來。
兩、三百兩銀子,那漢子這輩子也沒見過那麼多錢。
兩、三百兩銀子這句話像是一塊石頭砸進湖面,激起波瀾無數。下面的百姓聽到馮子山的鼓動,一個個興奮起來。推介臺下面的人群一下子彷彿開水煮熟了,發出哄雜的議論聲。
《江淮日報》畢竟是草創,在江淮省的百姓心中還沒有形成權威。聽報紙上的文章,終究還是沒有聽差爺面對面溝通來得可信。此時聽到衙門中的差爺言之鑿鑿,農民們一個個興奮起來。
有人再次問道:“差爺!我們若是到了呂宋,就真的每人發二十畝水田麼?”
馮子山看了看發問者,正色說道:“不是二十畝水田,而是二十畝極易開發成水田的平地!”
馮子山一揮袖子,大聲說道:“那呂宋省地方遼闊,有兩三個江淮省大。但是島上的土著什麼都不會,又懶惰又不善於合作,既不會種稻子也不會蓋房子,島上到處都是平坦的空地!”
“你們到了呂宋後,衙門會給你們發地契,甲長里長會帶領你們開荒蓋屋子,那裡雨水充沛陽光充足,只要一年,二十畝椰林或者榕樹林就會變成上等的水田。”
又有人問道:“差爺,我們哪有錢蓋房子,而且今年若是都去開荒,沒有收入,我們吃什麼啊?”
馮子山再次喊道:“問的好!新的移民到達呂宋省後,需要蓋房子,需要修路,需要開荒,需要建設水利設施,哪一件事都需要大量的物資。而且新移民用一年的時間幹這個,需要一年的糧食支援!”
馮子山一揮手,喊到:“需要的東西很多,你們自己事無力籌措的!但是!王爺已經為你們準備好了!如今天津和山東有大量的資金沒有地方投資,王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