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9部分

國土房管局:就目前來說,《停車管理服務協議》是由各小區各自制定的。但合同必須要遵照公平、公正的原則,體現雙方對等的權利和義務。合同應該由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方或停車服務公司來共同制定。但同時,我們正在考慮制定示範合同,目前我們正在加緊調研工作。

���熱點七:

停車區域多大合適

《晨報》:隨著私家車的逐漸增多,小區內地上停車位越來越少,不少小區逐步把很多公共場地變為停車場。目前,管理辦法中對於小區地面停車區域到底佔公共區域的多少比例,有無限制?

國土房管局:目前我們並沒有這方面的限制。但是對於小區內停車位的劃定,我們有一些禁止性要求。比如停車位不能佔用消防通道,不能影響小區道路暢通等等。

中國汽車文化剛萌芽

回眸:汽車文化沃土豐厚

��汽車是一面鏡子,它可以忠實地反映社會的變遷。對照美國汽車文化,我們似乎真的不自信起來。的確,美國被稱為“車輪上的國家”,沒有汽車的出現,就不會有現代的美國。也難怪,美國普通百姓家的小孩兒從出生起,就生活在有車的環境裡。汽車幾乎是美國人一生的夥伴,從十幾歲起,大多數的美國人就學會了駕車,拿到了駕照。一本駕照,一張信用卡,就像中國人的戶口簿一樣重要,記錄了私人的詳細資訊……而中國人擁有私家車只是最近幾年的事兒,汽車生活還只是停留在初級階段。楊女士介紹說,她28歲結婚,嫁給了在房地產公司做老闆的柳先生。5年前,因工作需要,柳先生買了一輛車。那時,楊女士只是偶爾學學開車,基本上沒有駕車行駛到路上。

��去年,在楊女士的生日那天,柳先生給妻子買了一輛車作為生日禮物。楊女士出生在普通的職員家庭,小的時候,她從未摸過車。同楊女士經歷類似的人還有很多,按照這個邏輯進行推理,是不是我們還沒有進入汽車文化的門檻,只有等我們擁有第二輛車,我們的下一代也像美國孩子一樣在汽車生活里長大時,才可謂進入汽車文化的大門嗎?

��北京大學中文系張頤武教授對此不敢苟同,他認為,中國目前已經擁有了汽車文化,只不過我們的汽車文化還剛剛起步,沒有成型。如果把擁有第二輛私家車作為中國汽車文化起步的一個量化指標,似乎標準有點太高了。我們畢竟也有引以為榮之處:中國汽車製造業經過5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工業基礎,汽車的影響將逐漸深入到人們的思想中,汽車文化的普及正在逐漸展開。

��立足:汽車文化在中國正生根發芽

��張頤武教授說,汽車已經不僅僅是代步的工具,它跟文化有著不解之緣。從汽車展覽、掛曆、明信片、郵票、T恤衫、車模、雜誌、桌布等靜態到汽車旅遊、汽車運動、汽車娛樂等動態,汽車文化以無孔不入的魅力征服著中國人,甚至以經營汽車文化為主的汽車俱樂部也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

��從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汽車的普及通常被看作是一切種革命性的力量,在中國同樣也不例外。

��放眼:嫩芽終將長成大樹

��在汽車社會的腳步聲越來越近的時候,實際上我們並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甚至連這方面的意識都很欠缺,以至於這一現實逐步到來之時,我們還茫然不知所措。對於現實的中國來說,汽車文化的提升與汽車數量的增長失調,才是制約我國進入汽車時代的瓶頸。只有成熟的汽車文化才能使得汽車社會走向,我們期待著這一天早日到來。

��

��…編後語

��汽車文化不是花瓶

��生活在高樓林立裡的都市人,每天都要投入到車水馬龍的街道上與車為友。不管是拋錨還是塞車,不管是故障還是車禍,都信任它,使用它,乘坐它,因此體驗最深的莫過於汽車文化的流動,這種流動導致了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活時尚。汽車文化不是可有可無的花瓶,更不是“吃飽了才有時間去想”的風花雪月。

��伴隨著汽車的日漸普及,汽車文化就像酒文化、餐飲文化、服飾文化等各種文化一樣,自然而然地走進人們的生活。

話說人車之戰

情景介紹:

北京某小區;小區道路可以並排走兩輛車,但一邊用於停車,只能走一輛車了;沒有人行道;小區的道路是行人、腳踏車、汽車共用的道路;有車來的時候,行人就得鑽到路一側停著的兩輛汽車之間的小縫隙中給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