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道:“但是萬萬沒想到,已經有了混沌祖氣還是不行,以老僧的神通修為居然還是無法煉化融合,實在是讓老僧徒喚奈何啊!眼看成就不壞金身就在眼前,老僧又怎麼能夠放棄呢?就只好去向弟子八苦借金剛心一用了。他身犯戒律,本是罪愆之身,若能幫助老僧成就如此大願,不知多少眾生將得饒益,可謂是無量功德,自然能抵消他的罪過。如此一來,豈不是兩全其美。”(未完待續。)
第四十一章 天心
金剛神此言一出,在場不論是佛門的十山三僧心中都是咯噔一下,面面向覦,心中都生出了一個相同的念頭,這位金剛尊者已經完全入魔了!
修行突破知心境,需要經歷魔邪劫。其心稍有不正,即受魔邪。但魔邪劫之中的魔和邪乃是在交感之中內在躁動之慾和外在諸感之幻而生,導致內生六慾為賊,外感七情成盜,賊其心復盜其心,心忘其身,身常欺心,使修行人難以安處不動之境,變生有為之亂,所以喪亂清明。
但這與眼前的金剛神入魔可是完全不一樣的,金剛神如此修為,自然早已有知心成就,不會受魔邪所擾。他的入魔,不從心起,而從願生。
心和願有分別嗎?
當然有!修行從知身境、知心境、知道境、知命境,乃至於知天境此五境中,以知道境為界限,在知道境之前修行人面對的乃是身和心;在知道境之後,修行人的身心已變,所面對的乃是命與天。在此境界,已經完全與人間凡人不同,其中妙趣,不再是凡人之思可以臆測。
大願起於知命之中,不離身心為本,但並非源出於心,而是觀照萬物變化而得。因此所謂的願,即在不離萬物變化之道時,體悟天道之際所產生的天心!破知命境界需渡過萬物劫,一出此劫便是超脫萬物,此時有天道映心,便是心與願的不同!
天道在心,是修行人所領悟之天地之道。那麼大願是如何產生的呢?但是天道雖一,領悟天道之人卻有不同。不是人不同,也不是所領悟的天道不同,而是修行人在天地之間、萬物之中的位置不同!位不同,應對自然不同,因此縱然天道是一,修行人之行仍有衝突矛盾之處。而天道常行不息,修行人得此天心,也必有常行。所以在衝突矛盾之中,為求所行通達無滯,自有願景產生,便是大願!
因而修行人的大願之心。首先便需要天道映心。但問題是映照於心的天道,便真的是天道嗎?或者是說,修行人所感悟的天地之道,就是天地之道的全部嗎?當然不是,修行人在知命境之中所見之天道。並非真正的天道。只有修行人道生一悟的出現,得以突破天心劫,成就知天境,才算是真正能夠完整的體悟天道。
在知命境中,修行人所需要做的是在實行大願之中一步一步地體悟天道,最終達成所願。而在此過程之中,天道與人行將會出現既相輔相成,卻又可能同時相互獨立,甚至相互背離的情況。只要能夠達成大願,便自然而然意味著道生一悟出現的時機已經成熟。突破知天境便只需要等待天時之至了。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情形,那就是修行人以在知命境中所體悟的天道為全部之天道,那麼所發之大願則將成為一種永遠無法實現的大願。比如金剛神的大願就是如此,天道常行,則萬物常變化。但金剛神卻想要在天地之間成就歷劫不壞的金身,為眾生留下成佛的見證。這樣的大願違背了天道,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此願之荒謬,是從天道而出卻又違反天道,簡直就等於是自己抓住自己的腳。想把自己舉起來一般。
如此荒謬之願,可想而知必有欺天之行,因而稱為願心入魔。不是發願為魔,而是願行乃是魔行。修行人最為忌諱的便是這種入魔。稱之為魔羅。因為這樣的魔,往往修為都極為高明,而且秉持大願,心神清醒,意志堅定,對付起來極為麻煩。所以當意識到眼前的金剛神已經成了魔羅。所有的和尚心中都是一沉!
而此時,金剛神還在繼續自言自語,開始敘述跟八苦借心的細節。他的一對白眉越來越顯得銀亮,但眼中的神采越來越淡漠。只聽金剛神道:“……老僧便去找八苦,向他說明了一切,希望他能夠借心給老僧,成就天地之間這第一的功德。老僧想他一定不會違逆於我,必然是極為歡喜地答應,說不定還會當場就把心挖出來給老僧……”
陸正聽到此,恨得目眥欲裂,眼角流出血來,但卻不敢絲毫妄動。因為此時四周的十山三僧已經開始漸漸開始移形換位,悄然地將金剛神圍在了中央。他們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切斷金剛神與整座佛山的牽連,使他無法再運轉佛山之力。嗔心和尚自不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