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說查老館長去了哪裡,信宏是怎麼知道的?
“不用看那封信了,他去了廣西的宜州!”信宏一口氣說道。
“宜州?什麼地方,沒怎麼聽過,可是你是怎麼知道的?”我不解地問道。
“在你還沒過來和我們住的時候,爸曾經帶著我去過幾次廣西,每一次他都只去一個地方,就是宜州,而且每次去的時候都很鬱悶的樣子,現在想起來,我才知道是去看媽還在不在那裡。只是,每一次都沒有找到。”信宏說著說著就有些傷心起來。
我這個人最怕看到別人露出傷心的樣子,看著都覺得渾身毛毛的。於是,我就說:“好啦,好啦,明天去就明天去,但是先得準備點東西吧。”
信上說,二十年前他們是去那裡做一些關於研究的事情,他們能做的就是和歷史遺蹟有關,可是後來失蹤又不報警,也許裡面有一些事情是見不得光的。前幾次的冒險。我們吃虧不少,因為都沒帶上合適的裝備,這次得好好利用現在的武器了。廣西是喀斯特地貌,溶洞多得難以想像,而且經常有深達千米溶洞,既然是考古學家的失蹤,當然是會在深山裡,一些裝備非得帶上不可。我們其實也曾經聽過一些探險的培訓課,看來當時所學的SRT技術不得不用了。
SRT是英文SingleRopeTechniques的縮寫,在國內我們叫它作“單繩技術”。這是一種能在一根繩上實現自如上、下的技術。它的出現。使人類得以更深入的下未知世界,成為洞察探險必須掌握的內容。探險者都以能達到地下垂直深度1000米為榮。現在1000米記錄已經被破,但是對垂直深度的挑戰卻沒有停止過,也不會停。SRT技術是嚴肅的、規範的。各種不規範的操作都有可能帶來致命的後果。所以,SRT技術的愛好者一開始就樹立安全、協作的思想,這樣才能真正體驗到它帶來的刺激和樂趣。
SRT技術的裝備絲毫不可以馬虎,一樣東西都不可以缺少。我仔細地一件一件打包裝好,這些東西有手式上升器、GO絲扣鎖(a)、GO絲扣鎖(B)、腳踏、主鎖、探洞安全帶、D型扣鎖、挽鎖、胸式上升器、可調揹帶、下降器、O型絲扣鎖、頭盔。這些裝備保用起來很複雜,到時候萬一真要下到洞裡面,就得十萬分小心了。當然,這次得帶上瑞士軍刀,這是探險裡最方便的東西。能保護自己又能處理一些瑣碎的事情。這次的完美準備,我們的廣西之行,應該不會像前幾次那辛苦了吧,真是吃一塹,長一智。
我們準備好東西后,就休息去了。沒想到信宏的媽媽曾經有過這麼一段事情,不知道她還在人世嗎?宜州,廣西的這個地方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學歷史的就是有這一點兒好,每個地方只要在歷史上稍微有名的地方,我們的資料上就一定能找到。我起身翻閱自己的藏書。原來,這個地方出了一個大名人,我想只要是研究少數民族的人都知道,這個宜州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劉三姐的故鄉,難怪這麼容易就讓我找到了。
廣西宜州不怎麼聽過,可是它卻是具有2100多年曆史的古城,位於廣西中部偏西。書上是這麼說的:宜州,建置始於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元鼎六年),時名定周縣。漢代在今桂中偏北及桂西北一帶只設此縣,縣治在今宜州市。漢以後,縣名迭易。三國、西晉名龍剛縣;南朝,宋名龍定縣;唐名龍水縣;宋名宜山縣。宜山縣沿至1993提9月8日(9月9日以後撤宜山縣,設宜州市)。自公元630年(唐貞觀四年)至1957年的1300多年間,宜山縣均為歷代州、郡、府、路、司、行政地區的首治之縣。由於縣屬軍事重鎮歷代不少顯要名流或因任職、遷謫。或因考察、羈旅而遊離縣內。唐代,河間王楊慶、漢陽王李修辭、左武侯大將軍鄭元如及吳懷忠均曾任宜州刺史。駐節宜縣(時宜山縣隸屬宜州為州治)。吳懷忠首將漢代土城改用磚石建築,使宜山城池初具規模。
這個宜州,很多歷史名人還曾經去地過。像宋代大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明惠帝朱充文,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等歷史名人都曾經來過,其中的遠古足跡也略有存在,這更提起了我的興趣。
我拿著書看得津津有味,但是想了查老館長的信件卻覺得有個問題我們遺漏了!在信裡,查老館長不是說有六個人嗎?他只點出了我的爸爸媽媽,信宏的爸爸媽媽,還有他自己,可是這也只有五個人,那還有一個人會是誰?
第2章古龍
我躺在床上冥想著,會不會是查老館長老糊塗了,而且事情已經過去了這麼久,他或許是記錯了也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