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盧承慶他們聽得也是稍稍點頭。
韓藝哪裡不知道李義府在打什麼主意,他如今是宰相,稅收種類越多,他就能撈得越多,一語雙關道:“李中書真是未雨綢繆,韓藝佩服佩服。”
“豈敢,豈敢,我這都是跟韓侍郎學的。”李義府同樣也是一語雙關。
二人是心照不宣。
“李中書過謙了!”韓藝說著又向李治道:“陛下,臣非常贊成李中書所言,這關於河道的管理和建設,的確是應該進一步加強,甚至可以說必須要這麼做,沒有朝廷的調控和支援,商業也發展不起來,那麼朝廷付出了這麼多人力物力,收取相應的費用,那也是應該的。”
可說到這裡,他話鋒一轉,道:“可是如今大家都還在摸索當中,如今沒有人敢肯定,這一趟下去就一定能夠賺錢。就算賺錢了,究竟能否持續下去,也是一個未知數。
因此臣建議暫時還是由朝廷與關中、山東兩大集團私下接觸,先鼓勵南北通商,等到南北真正連線在一起,來往密切,並且通商渠道日趨成熟時,再來規範河道,徵收相應的稅收。如果現在就收的話,一定會打擊商人的對於南下的熱情,萬一他們不再熱衷南下做買賣,只怕到時朝廷將河道管理好了,也收不上來多少稅收,而且人越多的話,稅收可以訂的越低,既能夠充盈國庫,減少農夫的負擔,又不至於影響商人的積極性。”
李義府也沒有再爭,因為他知道,在這方面他是爭不過韓藝的,越爭下去,就越給韓藝發揮的機會,而是看向李治。
李治沉吟片刻,道:“朕以為韓藝說得對,目前討論這商稅還為時過早了。”
“陛下聖明!”
正當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