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隨後,村裡的一名老人用紅紙剪了兩朵花,分別戴在烤豬的兩個耳朵。如此一來,這頭烤豬看起來更加喜慶了。
“時間不早了,其他東西都準備好了吧?”老村長詢問道。
除了烤豬,還有雞,水果、酒、茶水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好大一卷的鞭炮。很多遊客都說是第一次看見那麼大的一卷鞭炮,得三個人才能合抱,豎起來直接比人還高。
“很奇怪呀!為什麼大家用豬羊雞祭神,就是沒有用鴨子的呢?”一個遊客發現很多地方都是這麼一個傳統,似乎鴨子不是敬神的食物一樣。
“不是沒有,而是比較少而已。這也得看每個地方的風俗,我再粵東一帶,似乎就見過用鵝、鴨子拜祭的,尤其是鵝,他們那兒特別喜歡。當時,我也有點不懂。後來想了一下,感覺這跟地方的特產會有很大關係吧!你那兒主要養殖什麼。自然用的比較廣。就如北方草原一帶,他們用羊,我們南方一般用豬。”一個老遊客樂呵呵地解釋道。
“用鴨子拜神我還真不多見。”老村長不得不承認自己有點孤陋寡聞。在楚家寨。絕對是不用鴨子祭神的。最主要還是用雞,因為雞一向都是神明最喜歡的拜祭品。
傳說,雞能通神鬼,這是農村流傳的說法。其實,無非就是“雞”能通幾個好詞的音,大家聽起來比較好意頭而已。
神雞妙算嘛,雞是神雞。天雞不可洩露。雞是天雞。雞冠算盡:一個雞冠子把什麼都能算盡了。見雞行事:神仙見了雞才做事等等。
換成鴨子,估計就鬥不過**?
“那為什麼沒有用牛的呢?”有人又問道。
這個原因就簡單很多,就連楚家強也知道。他笑道:“你想呀!在古代。牛是非常珍貴的,殺牛有時候比殺人還要嚴重,直接判刑,殺人可能賠點錢就沒事。那個時候。誰敢殺牛祭神?除非是皇帝了。”
“呃!好像是這個道理。”
中國古代延續數千年的“農耕“之國;耕牛是重要勞動力;因此保護耕牛;都有法律規定。西周時就規定“諸侯無故不殺牛”。從西周到清代;都嚴禁任意殺牛。
“也不對呀!古代不能殺牛。我記得看水滸。武松一上來就讓小二來兩斤牛肉,敢光明正大做成佳餚,不應該是犯法的呀!另外,古代拜祭的三牲中,就有牛,這不是矛盾嗎?”另一個細心的遊客糊塗了。
“呵呵!那你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一個老者笑道。
接著,他跟大家解釋:《漢律》規定只有年老體衰之牛才可以殺。唐以後諸朝法律規定只有自然死亡之才牛許吃肉。所有的牛都有戶口;殺老病之牛也要審。所以說,市面上的牛肉還是有的。
準備就緒後。老村長帶著一村人,還有不少跟上來看熱鬧的遊客。慢慢往廟宇前進,場面非常隆重。
拜神就是一次小的祭祀,是一個我國傳統的風俗習慣。拜神的日子有每月的初一、十五、清明,冬至,年夜等,有的地方在開工儀式、完工時也拜神,各地均有差異,但共同的願望都是祈福、保佑、祝福。
當然,在農村,拜神可能就更加普遍,或者說在中國,拜神是無處不在。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大家不能不敬神,小心遭殃!
來到廟宇,無論是遊客,還是村民,也不論是否迷信,是否相信鬼神,大家都誠心一拜,許個願望。
俗雲:“入廟拜神、入屋叫人”,這是一種尊重及禮貌,入廟拜神要供香,但並不代表神祗會吸這些香,這是一種與神靈打招呼的方式。
拜神的人拜神,其他人也沒有空閒,將拜祭品擺到祭臺,點香,拆鞭炮等等。有些遊客誠心拜過之後,還到旁邊敲鑼打鼓過癮一番。甚至還有一些女性到偏殿求籤等等。
其中,點香是最講究的,老一輩的在邊上指點,應該用什麼火點著,怎麼將著火的香滅火,在那個香爐插多少支香等等。
供香一般來說,主壇供三支大香、三支細香或五支細香,跟著便是主壇以外的所有的神靈;一個香爐三支香,供滿全廟神靈方為完滿,這是入廟拜神的一個規矩。
通常先將供品放上,然後才供香,若果在繁忙日子,香爐的香太多,可選擇另一個方法供香。便是將供品放在地上,因地方擠迫才迫不得已這樣做,神靈是不會見怪的;然後在前面方放一個生果,在生果上方插香,然後鞠躬,跟著可以向神靈祈求家人平安、財運亨通、子女讀書聰明伶俐、得姻緣等等。
“裡面的好了,你們拿到外面插,記住我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