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不容息”,須恰得其宜,方為“得機”,善“得機”者勝。 所謂“得時”,“見利不失也”。角抵相搏,當對方有隙,於我有利時,不能狐疑不決。“時難得而失”,猶豫則遲緩,遲緩則失時,失時則不勝。因此,華拳強調“得時無怠,時不再來”。認為勝負關鍵“得在時,不在爭”,必須“見利不失,遇時不疑”。 所謂“得勢”,“順其勢也”。“勢者,皆順而不逆之謂也”。角抵相搏,華拳主張‘因勢而利導之”,不相違阻。因為“逆阻則失勢”,失勢則不勝。氣、機、時、勢,有了這“四得”方能操相搏之勝券。 八、提託聚沉說 華拳重視呼吸的調節,拳譜載有“提、託、聚、沉”等調節呼吸的方法。主張在一般情況下由低勢動作進入到高勢動作或跳起動作時,運用“提法”;在高勢或低勢的靜止性動作出現時,運用“託法”;在剛脆短促有力的動作出現時,運用“聚法”;由高勢動作進入到低勢動作時,運用“沉法”這四種方法,又須“體生氣,氣養體”,隨著動作勢式的變化自然執行,不能強作吞吐。在總體上還須“氣貫丹田”,時刻注意“平心靜氣”。 九、連綿相屬說 《華拳譜》載說:“拳法各勢,須是始終連綿相屬,氣脈不斷。”認為“氣通乃生”,最忌一個“斷”字。然而所謂“連”,並不是各勢之間不允許有間歇的空隙,而是強調在各勢之間必須做到“形斷意連”、“勢斷氣連”,善於運用內在的心志活動,透過眼神把前後動作的意向接連起來,使拳法勢勢相連,貫串一氣。 十、二而為功說 《華拳譜》載說:“一物氣也。”“拳法之陰陽、剛柔、順逆、向背、奇偶………皆二也,非一也“二而為功”。認為“二不立則一不見,一不見則二之用息”,有了陰與陽“二”的對立統一,才會有運動、有變化,才會產生功用來。“雙重則滯”,如果一事物中的兩方,都是陰或都是陽,以陰對陰,以陽對陽,這都喚作“雙重”。犯了“陰陰”或“陽陽”的雙重,一切均將滯息。因為“陽不獨立,得陰雨後成;陰不自專,因陽而後行”。“陰陰”總是“陰”,“陽總是“陽”,它只有一氣,而沒有二氣。“陽遇陰則通,遇附則阻”,所以就不可能產生運動、產生變化、產生功用。為此,華拳強調“神於形,由心而發,二而為功”。“神”看作是“功也用也,是附於形體的,受心支配的,有了“的對立統一,才產生功用。非常重視“陰陽二氣”的對立統一因素。 主要特點
華拳有下列7個特點①形體工整。勢式要求齊正、勻稱、嚴整。 ②遒勁有力。動作勢式講究運用“撐、拔、張、展、鉤、扣、翹、相、蹦、頂、塌、收、沉”等“骨法”,亦即“五體”(軀幹、上肢、下肢)要骨梗強壯,雄健渾厚。 ③心動形隨。強調心志的內在作用,認為內外合才能勁力遒健,動有意向,因之運動時總是“心在勢前,勢居心後”。 ④陰陽分清。強調矛盾的雙方要相輔相成,認為只有使“陰陽二氣”協調起來,才能產生“神”的功用,因之對動靜、虛實、剛柔、快慢、伸縮、張弛、抑揚、頓挫、輕重、起伏、內外、上下、正偏、左右等對立因素,在運動中十分注意掌握。 ⑤勢勢連貫。練法上強調“連綿相屬,氣脈不斷”。所謂“連”,是在一招一勢之間必須做到“形斷意連”、“勢斷氣連”,運用內在的心志活動和眼神把前後動作的意向連線起來,使之勢勢相連,貫串一氣。 ⑥動迅靜定。華拳有招有勢,“勢為守,屬陰,主靜;招為攻,屬陽,主動”。拳法要“動如奔獺,靜如潛魚”,“進如風雨,退若山嶽”,動迅靜定,有節有序。 ⑦善調氣息。重視呼吸調節,其法有“提、託、聚、沉”4種。在一般情況下,由低動作進入高動作或做騰空跳躍動作時,運用“提”法;在高式或低式的靜止性動作出現時,運用“託”法;在剛脆、短促有力的動作出現時,運用“聚”法;由高動作進入到低動作時,則運用“沉”法。這些調節呼吸的方法,隨著動作的變化自然地運用,而不是故意做作。
紅拳
紅拳的起源
紅拳套路的形成應在唐末宋初。據陝西紅拳師承世代相傳得名於陝西西嶽華山。據傳,陳傳(陳摶歷史上確有其人,生於唐末。原籍亳州真源今安徽亳縣境內,入長安考進士落榜,“五代”時隱居華山修道。後周世宗曾請他做官而固辭不授。北宋太宗時賜號“希夷先生”,他所著的《無極圖》現還刻於華山石壁。陳傳為道家崇敬,專稱為“陳摶老祖”)應舉失意,心灰意冷便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