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二國同意永遠摒棄戰爭,同意互相救助災難危急。楚王國如受到第三國攻擊,晉國就幫助楚王國與第三國作戰。晉國如受到第三國攻擊,楚王國也幫助晉國與第三國作戰。兩國政府同意保持道路暢通,經常派遣使節來往,隨時磋商,共同討伐叛逆。如果違背這個誓言,神明就降禍給他,使他國家的軍隊潰散,國命不長。”這個盟誓文字太美了,美的像一首詩,所以不能在實際政治中實行。簽約後第四年,即爆發鄢陵之役。
第二次和平會議,由宋國大臣向戍發起邀請,地點仍在宋國首府睢陽,時間是鄢陵之役後三十年(前五四六年)。各國明知道和平會議沒有用處,但沒有人敢公開反對謀求和平的努力。這次參加和平會議的共有十四國,包括當時所有的重要的國家。晉國代表是宰相趙武,它的集團有鄭國、衛國、曹國、宋國、魯國;楚王國代表是宰相屈建,它的集團有陳國、蔡國、許國;另有秦國和齊國,屬於獨立的一等強國,不列入尾巴國之內。還有邾國(山東鄒城東南)、滕國(山東勝州);邾國是齊國的附庸,滕國是宋國的附庸(可稱之為“尾巴的尾巴”),只能列席當觀察員,沒有資格在盟約上簽字。這份名單跟實際情形一樣,壁壘分明,顯示出晉楚兩大超級強國瓜分世界的藍圖。——當時人看起來,中國就是世界。
在會議席上,楚王國堅持當盟主,晉國說:“凡國際會議,晉國一向當盟主。”楚王國說:“正因為晉國一向當盟主,所以這一次楚王國應該也當一次。”晉國代表只好接受,會議才沒有破裂。不過盟誓依舊沒有具體內容,只規定了一項作為和解象徵:即尾巴國本來只向所屬的霸主進貢的,現在改把禮物分成兩份,分別向兩個霸主進貢。在這方面,楚王國顯然得到便宜,因為它的尾巴國只有三個,晉國的尾巴國卻有五個。
五年後(前五四一年),第三次和平會議在鄭國虢城(河南滎陽北)舉行,會議正在開的起勁之時,莒國(山東莒縣)派使節飛奔到會議所在,控告魯國正向它侵略,已攻陷了鄆城(山東鄆城)。這真是極端的諷刺,楚王國代表囗圍下令把魯國代表叔孫豹斬首。但晉國代表趙武堅決反對,又把他釋放,囗圍急於回國奪取政權,無心為這種抽象的原則付出更大的力量,會議於是草草結束,魯國用戰爭手段所造成的現實沒有人能夠變更。
第三次和平會議後,進入六十年代,晉楚兩國之間,果然再沒有戰爭。不過這不是和約的功效,而是兩國接著都發生內部問題,無暇對外。兩國霸權也相繼凋零,無力量也無必要發動戰爭,歷史重心開始轉移到新興的吳王國身上。
五 伍子胥鞭屍事件
第三次和平會議後不到三個月,楚王國發生政變。出席和平會議代表的囗圍,回國之後,殺了他的侄兒楚王囗麇,自己即位。他是楚王國的暴君之一,最愛纖纖細腰的女子,以致很多宮女為了培養細腰而餓死——或許出於自願減肥,也或許出於強迫。紀元前五二九年,囗圍的弟弟囗棄疾再發動政變,囗圍走投無路,上吊而死。囗圍的另一個弟弟囗比繼位後,也被囗棄疾逼的自殺。囗棄疾就當了國王,立他的兒子囗建當太子。
囗棄疾為了聯秦制晉,曾為他的兒子囗建聘下秦國國君的妹妹孟贏作妻子。孟贏,即小說家筆下的無祥公主。紀元前五二六年,囗棄疾派遣大臣費無極前往迎娶。費無極是一個小聰明層出不窮的野心政客,急於爬上宰相的位置。當他把孟贏迎接到郢都(湖北江陵)後,立即向囗棄疾打小報告,渲染孟贏絕世美麗,天下無雙,建議囗棄疾自己娶她,囗棄疾欣然接受這個建議。費無極就告訴秦國護送大臣說,楚王國的風俗,新娘要先到皇宮拜見公婆,才可以正式舉行婚禮。於是,孟贏進宮,老爹就留住不放。而把一位陪嫁的齊國少女,冒充孟贏嫁給囗建。一年之後,孟贏生下一個兒子囗軫,醜聞也開始洩露。
這是一百年前紀元前八世紀衛國新臺事件的重演,劇情不差分毫,只是男女主角換由楚秦兩國擔任罷了。中國有一句古老諺語說:“有奇淫的人,必定有奇禍。”當然這不是定律,偶爾有逃得過去的,但大多數都逃不過去。囗棄疾奇淫招來的災難,比衛晉以及姜諸兒、蔡同所招來的災難,更加悲慘。
孟贏跟新臺事件的宣姜一樣,是一個被犧牲的女子,她沒有力量阻止這種事情發生。但她比宣姜善良忠厚,她沒有殺害前任未婚夫而奪嫡的意思。可是費無極卻緊張起來,如果囗棄疾死掉,囗建繼位,他可想像得到他會吃不了兜著走。即令囗建不殺他,他也再沒有前途,他的前途寄託在孟贏跟她的兒子囗軫身上。於是在他慫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