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筆者字面理解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萬事萬物客觀存在的內在本質規律,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可道:是已經為人類所認識,並且可以為人類運用的自然規律。
非常道:是為人類所認識的這些規律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要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變化和發展的。
名,可名,非常名。
名:是用一種語言符號描述出人類認識事物的概念。他是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會隨著認識的深度而發展。
可名:是已經為人類所認識並且透過實踐證明可以為人類運用的名,換言之就是“知識”。
非常名:指得是為人類認識的這些名,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要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變化和發展的。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人類對萬事萬物的理解,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的,不知道如何描述,這就是“無名”階段。隨著認識的逐漸加深,可以用語言把他描述出來了,這就是“有名”階段。從不瞭解到了解,從瞭解到形成概念,這就是“名”的產生過程。“無名,天地之始”就是表達的這個意思。
有了名,就為更深入的探索萬事萬物內在本質規律提供了理論依據。這個“名”會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發展,人類透過不斷發展的“名”,又可以探索發現新的事物,同時產生更深層次的“名”,這個過程永無止境。這就是老子所說的:“有名萬物之母”的意思。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通常在人類對某一事物一無所知的時候,往往是被動的觀察事物的表面現象,從表面現象逐漸認識到一定深度的奧妙,人類要把觀察到的這些奧妙描述出來這就是“名”。
通常人類一旦對事物的探索發展到“名”的階段,透過不斷的社會實踐人類會把這些支離破碎的“名”組織起來,加以系統歸納,此時,就發展到“知識”的階段了。人類用知識武裝了頭腦,就會產生更強烈的探索更深層次自然內在本質的慾望,正是這個慾望推動了科學知識的進一步發展,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常有,欲以觀其徼。”的深刻內涵。
徼:指的是邊際的意思,這裡可以理解為更深層次的意思。
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萬事萬物客觀存在的內在本質規律就叫做“道”;人類對所認識萬事萬物的內在本質規律進行的描述就叫做“名”。他們指得是同一事物,但是深度不同,“道”是客觀存在的,“名”是認識層面上的,要隨著認識不斷加深而發展的,所以老子說“此兩者同出而亦名”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的“名副其實”就是人們認識的“道”越接近事物的本質,“名”就越貼切,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無止境的。人類要揭示出事物的本來面目,要經過無數次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輪迴過程,這就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深刻內涵所在。
筆者感悟
老子所說的“可道”,不是通常人們所理解代表萬事萬物本身所客觀存在的道的本身,而指得是已經為人類認識且能夠為人類運用的自然規律。要特別注意的是,人類認識的自然規律,與真實的自然規律還有距離,要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縮短這段距離,所以老子把它叫作“非常道”。正如毛主席《實踐論》中所說:“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老子所說的“可名”,也不是通常人們所理解代表萬事萬物準確內在本質的名,而指得是已經為人類證實的事物的名,這個名與事物的本質還有一段距離,要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縮短這段距離,所以老子把它叫“非常名”,人類把所認識的名加以系統整理後,就形成了“科學知識”。科學知識也是要隨著人類認識的加深而發展。正如毛主席《實踐論》中所說:“社會實踐的繼續,使人們在實踐中引起感覺和印象的東西反覆了多次,於是在人們的腦子裡生起了一個認識過程中的突變(即飛躍),產生了概念。概念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