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將前面發生的事攏在一起會得出什麼?
石守信等人貶官,說明他這個二叔不高興了。難道沒警覺嗎?為什麼說,似乎將士們當時想擁立他,這正是一次攏絡將士之心的大好時機。
二叔做得不地道,我來替你們討還公道。
由是趙匡義在朝堂上當著眾人的面,拍案而起:“德昭,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賞不晚!”
再往前推,如果趙德昭一點想法也沒有,那麼石守信等人提議時。趙德昭會怎麼做?
還有一個例子,李隆基的大哥李憲,李隆基滅掉韋氏後,李旦是長子,李隆基卻有討平韋氏之功,故太子久不能決。但李憲再三辭讓,李隆基當了皇帝后,李憲少有才氣,然而恭謹自守,不妄交結。不預朝政,這才為李隆基看重,兄弟情深。
當然,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想讓趙德昭做到李憲那一步很難很難。更不要指望在涿州時他誠惶誠恐的推拒。
但這就是矛盾所在。
因此趙匡義在此設了一個局,刻意不賞不恤。
二叔話都說到這份上。趙德昭還不明白嗎。忽然他想到了宋九在涿州對他說的話。
其實就是他聽了宋九的話,他也未必有好下場,涿州的事畢竟發生過了。以趙匡義的手段,有的是辦法對付他。
趙德昭自知難逃一死,與其日後了斷,不如自行了斷。
他如驚弓之鳥一般逃回家中。問親隨,你帶刀了沒有?
親隨大驚,道:“王宮重地,不敢帶刀。”
王宮想找一把刀都找不到嗎?為什麼這個親隨要這樣回答?難道看出趙德昭想要自殺。可為什麼他不阻攔?
還有,若沒有涿州事發生,趙匡義會不會殺趙德昭?
並且眼睜睜地看他跳火坑,為什麼沒有一個人阻攔?最簡單的道理,憑什麼要你來讓將士們領情?
這永遠是一個未知的答案。
或如宋九想的那樣,即便讓趙德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