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籌令,是唐代一種籌令飲酒的方式,如“論語籌令”、“安雅堂酒令”等。後者有五十種酒令籌,上面各寫不同的勸酒、酌酒、飲酒方式,並與古代文人的典故相吻合,既活躍酒席氣氛,又使人掌握許多典故。如“孔雀開樽第一”;“孔融誠好事,其性更寬容”。座上客常滿,杯中酒不空。得此不飲,但遍酌侍客,各飲一杯。至於“牙牌令”,是唐代籌令的一種變異形式,它與安雅堂酒令相似,也盛行於明清。《紅樓夢》四十四對牙牌令作了精彩細緻的描寫。

如今民間流行的“划拳”,唐代人稱為“拇戰”、“招手令”、“打令”等。划拳中拆字、聯詩較少,說吉慶語言較多。如“一定恭喜,二相好,三星高照,四喜、五金魁,六六順,七七巧……”充滿歡樂氣氛。

4。婚嫁、喪葬與酒

(1)婚嫁與酒

按我國古老習俗,人生一世,從出生、婚嫁到死亡均離不開酒。婚嫁中更是少不得酒。儘管現實生活中很難有十全十美的婚姻,但絕大多數人還是樂於豎起這塊人生的里程碑,樂於品嚐這杯人生的濃酒。《禮記·(上民下日)義》中有“合巹而酭”,就是新婚夫婦以兩個瓢,各執一片,盛酒漱口,以表示自此相親相愛的結婚儀式,後來演化出“合歡酒”、“交杯酒”。婚嫁飲酒的風習,至今未變,比如向人家去祝賀新婚,還是講“去吃喜酒”。喜宴上新郎新娘要向父母和來賓敬酒,雙方還要喝交杯酒。三天後回門,女方也要設宴待客,稱“回門酒”。

酒在婚禮中發揮了很多的作用:其一,表達了對新郎新娘喜結良緣的祝賀。其二,表達了對長輩的尊敬和對來賓的歡迎。其三,為婚禮增添了歡樂的氣氛。如果說酒在詩人那裡表達的多是憂患的情思,那麼在婚禮上則表達的多是幸福的感受。

(2)喪葬與酒

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俗。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一 酒與中國民俗(5)

人死後,親朋好友都要來弔祭,漢族的習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稱為吃“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民族則在弔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後,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幾斤酒或大米,香燭等物,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來斤白酒,一頭豬。喪家則要設酒宴招待弔喪者。雲南怒江地區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戶帶酒前來弔喪,巫師灌酒於死者嘴內,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離別酒”。死者入葬後,古代的習俗還有在墓穴內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能享受到人間飲酒的樂趣。漢族人在清明節為死者上墳,必帶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節日,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一家之主這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並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後,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像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和敬意。

二 中國少數民族酒文化(1)

1。傈僳族“合飲杯酒”

傈僳族有一個特殊的風俗,青年和老人不分男女都嗜好吸菸、喝酒、飲茶。在當地,水酒稱為“呢支”,是用苞谷、蕎子之類的糧食釀造而成的。

這種酒,也叫醋酒或杵酒。製造方法比較簡單,原料一般是苞谷、高粱、蕎麥、稗屑子等,以稗子為最好。製作時先把糧食搗碎,蒸熟後放涼,拌上適量的酒藥,放進乾淨的瓦罐裡,蓋好,發酵十幾天,等發出酒香味,說明已出了酒,啟封衝飲。時間越長越好,如果放上半年以上再飲用,酒味就更濃了。

在傈傈族,招待客人時,水酒是必不可少的。他們認為“無酒不成禮”,有了酒就有了相應的禮節。主人用很精緻的竹筒將酒盛滿後,往地上倒一點,表示對祖先的懷念,接著自己先喝一口,表示酒是好的,然後將客人面前的其它竹筒盛滿,雙手舉到客人面前請客人飲用,而後,主客共同暢飲起來。

最有趣的莫過於“飲合杯酒”了。傈僳族稱“伴多”,即兩人共捧一大碗酒。這種飲法只有在大家酒興最濃的時候才出現,而且是由主人首先邀請。主客互相摟著脖子和肩膀,臉靠臉,然後一同張嘴,一口氣飲完。於是酒從他們的嘴角,臉上淌下來,甚至流到衣服上,他們卻全然不顧。喝完了,相互對視,開懷大笑。飲合杯酒,只在親朋好友或戀人之間進行。過去常常用於貴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