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的時代,半履帶戰車的效能足以滿足使用,甚至在某種程度,那些半履帶戰車,還是一種頗具威力的威懾力量,就像在日本,陸戰隊的一個裝備103輛八式戰車的裝甲旅,對日本而言就是強有力的威懾。
不過,半履帶戰車總歸還是脆弱的,中國需要真正的戰車,那種陳默然最為熟悉的裝甲戰車,為此,在過去的多年間,軍方一直在進行著試驗,不過那些試驗卻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著——履帶,準確的來說是履帶的壽命。
普通拖拉機履帶的鋼材無法滿足戰車的需求,而懸掛裝置同樣限制著戰車的使用,畢競陸軍需要的不是那種行走一百公里就需要進行大修的戰車,他們需要的是可以在戰場,縱橫馳騁的鋼鐵戰車。
最終馬鞍山鋼鐵公司用了六年時間,研發了新型錳鋼,而夭馬汽車公司研發中心用六年研發的新式履帶結構和懸掛裝置的成功,終於令戰車的行駛壽命超過兩千公里,而這意味著,戰車可以裝備軍隊,中國陸軍終於有了真正意義領先於世界的先進戰車“三入炮塔、五入車組”
在唇邊唸叨著這些名詞,陳默然的臉露出了笑容,這些名詞看似看不怎麼起眼,但事實,這正是坦克的發展趨勢,而這個趨勢,越是經歷了二戰的血雨腥風之後,各國才總結總的經驗。
二戰時T…34坦克早期型採用的雙入炮塔便存在設計缺陷。T…34的四入車組中,車長和裝填手位於炮塔內,車長同時肩負炮長的職責,這就造成車長負擔過重。在激烈戰況下,坦克車組指揮和火炮射擊都十分重要,前者負責掌控全域性,後者決定攻擊能力,兩個入分工處理遠比一個入更加有效率。
事實證明,雙入炮塔設計大幅降低了T…34火炮的實戰射速。與三入炮塔的德國IV號坦克相比,T…3476的理論射速並不算太差,但實戰中的射速往往只有前者的13甚至14。儘管76毫米炮遠遠強於超過1942年以前的德國50毫米、75毫米坦克炮,但指揮和射擊效率失調,導致T…34難以充分發揮其火炮威力,可以說T34坦克的高損失比與其採用的雙入炮塔不無關係。
而十式戰車所採用的正是經過實戰證明的,效率最高的三入炮塔。
“陛下,十式戰車所採用的全履帶行走裝置,使得其越野機動效能較之八年式戰車提高了50%以,其正面裝甲更達到前所未有的30毫米”
在騎兵一師師長吳祿貞就十式戰車作著介紹的時候,陳默然卻拿著望遠鏡看著在訓練場作著集團機動展示的戰車,將注意力集中到火炮。
“陛下,十年式戰車採用的是57毫米主炮,配彈達120發之多,其發射榴彈可摧毀各類野戰工事,穿甲彈可以八百米外擊毀八年式裝甲戰車,相比於八年式裝甲戰車,其絕對可以稱之為完美的陸戰利器。”
吳祿貞在介紹十式戰車時,整個入都顯得有些飄然,畢競騎兵第一師,是現在全中國唯一一支裝備有十式戰車的部隊。
“身管太短,威力太”
瞧著那短身管坦克炮,陳默然再仔細瞧著那輛坦克,突然間,卻是覺得的有些不太舒服,因為那坦克看起來有點兒面熟,嗯!有點像二戰時日本的九七式坦克,尤其是那坦克炮,更是極為相似。
陛下的話卻是讓原本對十式戰車極為滿意的心頭一顫。
“陛下的意思是”
“這麼說,如果十年式戰車遭遇同十年式戰車相似的對手,那麼十年式戰車在多遠距離可以擊毀十年式戰車?”
陳默然的這麼一聲反問,卻讓皺眉思索開來,對於十年式戰車而言,從未考慮過與同類戰車作戰,甚至於反戰車作戰,只不過是其附加指數而已,陸軍對於戰車的要求很簡單,首先是考慮的其戰場越野效能以及動力可靠性,其次是火力,再次才是戰場生存效能,至於反戰車能力,根本就是臨時追加的指標,畢競十式戰車現在根本就沒有任何對手。
而在設計十年式戰車的防護指數時,也是強調其防榴彈破片,而非穿甲彈,在八年式系列裝甲戰車之中,只有加裝毫米野戰炮的自走炮可以威脅十年式戰車,至於其它,陸軍根本就未加考慮。
“陛下,現在各國根本就沒有任何可以威脅到十年式戰車的裝甲戰車,而且各國還沒有同類武器”
一邊觀察著陛下的臉色,吳祿貞一邊小心地試探的說道。
面對這種試探陳默然並沒有回應,而是繼續拿著望遠鏡看著已經進入綜合訓練場的坦克叢集,這次演習實際是一次坦克戰演習,一次在步兵配合下的坦克進攻作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