際的統治者。載灃繼承了其父懦弱的性格,才疏識短,難當大任。他面對鼎沸的局勢,又屢屢舉措失當,加速了清朝的滅亡。1911年辛亥革命後,載灃辭去攝政王職,閉門家居,從此沉默寡言,不問政治,不參加張勳的復辟活動,此後在也未參加偽滿洲國的任何職務。他在日偽統治下沒有屈從日本人的一再勸誘,堅持不去東北,在政治上和“滿洲國”劃清了界限。全國解放後,載灃將家存圖書、文物捐贈北京大學,響應淮北水災捐款,帶頭購買“勝利折實公債”。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風寒,於2月3日病故。
1917年6月,張勳帶領辮子軍入京,和康有為等保皇黨一起,在7月1日宣佈溥儀復辟。12日,在全國一片聲討中,溥儀再次宣告退位。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派鹿鍾麟帶兵入紫禁城,逼溥儀離宮,歷史上稱這為“逼宮事件”。溥儀搬進北府(載灃的居處),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溥儀被逼宮後,日本各大報章都刊登出同情溥儀的文章,為以後建立偽滿洲國造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八國聯軍的時候派兵最多,打得最狠的就是日本。不久,溥儀被日本人護送到天津。
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儀為日本傀儡政權“滿洲國”的執政,建年號為“大同”。
1934年改國號為“滿洲帝國”,改稱皇帝,改年號為“康德”,是康熙和德宗光緒的縮稱,意在紀念,並寄託了續承大清基業之願。
致於五行至尊聖王鼎去了哪裡,普天下只有溥儀、載灃和滿洲國第一任國務總理鄭孝胥知道。當然,還有那絕對不為人知的五行世家。除此以外,各路軍閥、野心家,也對末代王朝留下的重寶覬覦不已,皇帝夢仍然縈繞在中華大地,儘管只有蛛絲馬跡,卻無一不在苦苦追尋。
更糟糕的是,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