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按實力爭取的,便如現在,李大彪一營原本叫五營,如今輸給了六營張栓營,那便該升的升、該降的降。
梁濤策馬徐徐來到李大彪面前,眾人心中一凜--來了!
梁濤甩起馬鞭,狠狠地抽在李大彪臉上,一下,兩下,三下。
不多不少,就三下,然而梁濤抽得很慢,他--要李大彪一營的將士全部都看得清清楚楚,他抽的--是整個五營,哦不,如今已是六營--的臉面!
李大彪朝梁濤一拱手,心中卻並不怨恨!
他打眼瞧了一眼仍然騎在馬上的張栓,這其他幾個營的參將--哪個沒被打過,梁濤此舉,勝在公正!
李大彪緊緊地咬了咬牙,張栓,老子會把老子的“五”字拿回來的,然後是“四”,然後是“三”
李大彪轉身朝自家的軍士走去,六營計程車卒看著此時面目猙獰的李大彪,心中暗暗發緊--參將大人此後不知會如何“提高”我等的戰力!
第二十八章 徵邊
(昨日軍刀有事,只有一更,今日第一更四千字送到!)
崇禎四年六月,明延綏東路副總兵曹文詔擊滅大明叛民首領王嘉胤,王嘉胤--死!
然而起義的火種卻並沒有因此熄滅下去,反而越演越烈!
數月的發展,梁濤轄下的大同一切皆大體步入正軌。在徐驥的指導下,甘薯中的“冬薯”一類冬季作物已經基本普及了大統治下的大部分窮苦農民的土地,雖然大多數百姓不熟悉種植方法,但在徐驥臨時指導下培養出來的“技術人員”的教授下馬馬虎虎把這玩意兒給塞進了地裡,好在甘薯的生命力強,它們並不會在意這群從來沒碰過他的同類的莊稼漢子粗枝大葉的笨拙!
大多數百姓對這玩意能活過災年半信半疑,然而梁濤是以大明的名義推廣的這玩意兒,雖說大明這年頭威信漸失,但數百年的餘威還在,更何況梁濤這個總兵做了擔保,明年若是沒有收成,大同軍營管飽!
這些老實巴交的莊稼漢子都是十里八鄉大同這一片的,平時都有個七大姑八大姨的,都聽說了今年大同的軍營與別地兒不一樣--那年餉發得--十兩,拿在手裡,手都抖了,一輩子沒拿過這麼多銀子!
那大同總兵說的話--分量自然重得很!
大同解難軍的訓練都非常順利,騎兵不用說,梁濤親自押著,不成問題;步兵的訓練都有趙年依著梁濤當時在鳳凰嶺上的做法,加上樑濤一直提倡的對抗賽,各支部隊的戰力都相當強悍;梁濤的火器營基本建了起來,清一色的三眼銃,整整齊齊,徹底摒棄了以往大明軍隊使用火銃時雜亂無章,各放各的炮--相當於現在的自由射擊的做法,他把武器式樣完全統一,要求部隊放槍時分成數排,一排一排輪著齊放,這樣既能彌補火銃的裝彈間期長的致命缺陷,又能扭轉火銃難以瞄準的弱處--試想一排人一起朝前放槍,無論你怎麼射偏,只要前方的敵軍不是一個一個挨個兒衝上來的,你總是射得到人!
大同作為一個軍事重鎮,他的兵工廠生產能力雖說比不上北京,但在全國可是首屈一指的,只可惜這些東西並不是直接掌握在武官手裡,而是掌握在崇禎派往各地的鎮守太監手裡。
不過太監因為自身無法享受男女之事的緣故,他們特別喜歡黃白之物--金銀,所以每次辦事先得“打點”,可把梁濤恨得牙癢癢,不過沒辦法,各朝皇帝都最怕別人篡位,所以最最喜歡這群天底下最沒有能力篡位謀朝的“沒卵蛋的”‘兄弟們’,所以特信任他們,梁濤也不得以笑臉與之委蛇,到也得了不少好處,比如說他的火銃質量絕對沒有問題--至少沒人做手腳。
而梁濤也悄悄在這群“兄弟”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掩護下挖了不少牆角,連同從北京挖來的工匠師傅,悄悄弄了個“槍支研究所”,意在改良明代的火銃效能。
梁濤騎在馬上,他滿意的看著場中的七千騎兵大陣,七千健兒肅立於各自的馬旁卻無人言語,甚至連點滴的小動作都無人去做,只有他們偶爾眨動的眼皮在宣告他們的生命。然而寂靜的大陣之上卻瀰漫著一股騰騰的殺氣,若是有一位極有經驗的沙場老將在此,他一定會驚奇的想到:難道一支新練的部曲可以在未曾上過戰場、未曾經歷過生死之中練就如此的殺氣嗎?這股肅殺氣,便是連勇士身旁的戰馬也似乎意識到了全場的肅穆而停止了他們一切不老實的舉止--亦或是它們早已習慣!
這便是我計程車兵!我的!我的!他們,即將跟隨與我,與我一起馳騁天下!
馳騁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