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蔡鍔依然留在平壤,在接到三十七師發來的訊息後,他立刻召集參謀部會議,商討應對英軍和日軍的具體作戰對策。
“現在可以肯定英軍會從朝鮮南部登陸,並且聯手日本軍隊一路北進。當務之急,我們應該調動三十八師和國防軍第四師支援開城,利用陣地戰先挫英軍銳氣。等到英軍和日軍消耗差不多之際,再聚力反擊,直破漢城。”
“既然要調動三十八師和國防軍第四師,那何不直接趁英軍立足未穩之際,一鼓作氣打一場大進攻,直搗黃龍?”
“畢竟我們尚且不知英軍虛實,情報上說大約有十萬兵力,這十萬兵力究竟有多強的戰鬥力?有多少重火力裝備?這些我們一概不知,應付陌生的敵人一定要小心翼翼才是。相反,英軍與日本聯手,深知我軍的底細,此時還是敵在暗我在明。貿然進攻,多有不妥。”
參謀部會議室內,眾參謀各抒己見,表面聽上去都有道理,一時誰也拿不定主意。
爭論之際,不少人的目光落在蔡鍔和吳佩孚身上,這兩位身為北方第一集團軍總司令和總參謀長,是目前朝鮮戰爭排在前兩位的最高統帥,最終決策自然要落在他們身上。
就在這時,一直沉思不語的蔡鍔轉向坐在一旁的吳佩孚,問道:“子玉兄,你如何看待?”
第1060章,平壤軍事基地
眾人的目光立刻聚焦在吳佩孚身上,雖然大家都知道吳佩孚在惠山一戰打得不順利,可誰也不敢否認對方在軍事界的地位。
不過說來奇怪,中日開戰以來,蔡鍔和吳佩孚很少會聚在一起商議軍事,這給很多人造成一種先入為主的觀念,那就是總司令和總參謀長出身不同,不相為謀。因此,這個時候蔡鍔突然諮詢吳佩孚意見,讓人不由自主感到奇怪。
吳佩孚緩緩吸了一口氣,用一種暗勁蓄力的口吻說道:“縱我所觀,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目前我們在開城、春川兩處部署的軍隊都足夠了。如果這個時候調動三十八師和國防軍第四師壓上前線,無非是增加一些聲勢而已,同時還會加重後勤負擔。”
國防軍第四師師長林虎有些不解,問道:“吳總座,何以見得我們前線的兵力足夠了?”
“是啊,既然情報表明英軍有十萬兵力增援,再加上日軍六個師團的兵力,這可不是我們之前作戰的情況了。”
“沒錯,此一時彼一時,不管怎麼樣英軍戰鬥力必然要強過日軍,我們怎能掉以輕心?”
吳佩孚不疾不徐的說道:“開城和春川我們都已經具備良好的防禦工事,再加上空軍、重炮的支援,防守不在話下。如果要進攻,縱然英軍號稱十萬兵力,可是諸位都是行伍之人,理應清楚十萬人兵力調動需要多久時間。所以我敢肯定,目前英國軍隊能夠投入作戰的兵力不超過四萬。無論有多麼龐大的交通運輸,大軍未行糧草先動是死道理。”
眾人交頭接耳議論了起來,吳佩孚推測的不無道理,以日本目前的狀況自身難保,更遑論還能提供多餘的物資給英軍。因此英國軍隊現階段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成噸成噸的戰略物資輸送到日本,而不是盲目的輸送兵力。
停頓片刻,吳佩孚接著說道:“不管英軍戰鬥素質是什麼樣,首先一點,水土不服,其次,地理環境不熟,第三,語言不通順,最後,對方是長途跋涉而我方以逸待勞。這些實打實的客觀條件,再加上他們原本兵力不多的實際情況,即便我們主動發起進攻也無妨。”
聽到這裡,之前說反對意見的軍官們頓時啞口無言,吳佩孚都已經列出了客觀條件,他們當然不能以妄想的理論來反駁。
“另外,”這時,吳佩孚再次開口說道,“雖然我們不能確定情報有百分之一百的準確性,可是從主觀上來說,情報部門認定這支英軍軍團是從預備役部隊臨時徵召計程車兵。換言之,這些士兵是剛剛完成新兵訓練,但毫無實戰經驗。而我們北一集團軍和國防軍歷經一年在朝鮮土地上作戰,實戰經驗不必多說,天時地利人和三項俱全,憑什麼害怕那些金毛綠眼的洋鬼子?”
“吳總座的意思,是平壤這邊按兵不動?”有人問道。
“不錯,剛才我說過,英軍目前能夠作戰的部隊並不多,他們的主力還在船上。正因為如此,我們一定要保留實力來應對英軍主力。”吳佩孚鄭重其事的說道。
保留實力應對英軍主力的言論立刻引起全場共鳴,畢竟現在一股腦把手裡的軍隊全部壓上去,到時候英軍陸續增援到了,豈不是自己滅自己的氣勢?
“吳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