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義三項主課。三門主課必修,七門輔課必須修兩門,不讓他們全部學,沒那精力,但不管那兩門,這兩門必須要學好。中學三年畢業考試後透過者,才能發放書院的畢業證。否則什麼證也沒有,書院也不承認他是書院的學子。
中學三個年級每個年級六班,初學五年年級四個班。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對外招收學子,這個必須要考進來,一直到中學一年級,每年期末考試之前就要考,將名次成績存檔,根據需要與上下等戶,錄取前列者入學。也就是錄取多少名,三等戶以上者與三等戶以下來一切為二,擇取成績前茅錄取。
初學一年級二年級只擇三等戶以下來,各州縣烈士,也就是軍人家屬子弟,義士,做好事的人,孝子,但有一個不受限制,那就是善戶,一些經常做事善的大戶子弟也可以擇取錄用,還有一個,忠蕃,也就是各羈縻州一些忠於朝廷蕃酋子弟,但未必會有人來,說不定書院是好心,他們還以為是做人質的,來不來不強求。
年齡也有限制,這一來要學八年,而且年終考試不可能再讓張燕二博士開後門,要嚴格考試,象會計學,初學五年級就必須全部透過,中學時只是略略溫習,留級現象會十分普遍。因此一年二年級學子只限制在十歲到十二歲,太小了生活不能自理,太大了跟不上進度。三年級十歲到十四歲,四五年級十三歲到十五歲。中學十五歲到十八歲。二年級是升級上去的,不對外考核。
至於高學學的什麼?宋九還沒有想清楚呢,就不議了。只有一個計劃,一門課設高低兩班,低班是學,高班是議,就是沒事做在一起爭議,共同進步,順便做先生教學子。在高班裡呆上幾年,才能成為專科的專家。
但這一來,所有課本打亂,還有的不大好編寫,特別是中學,例如工學,農學,商學,書禮,武學。有的好編寫,可必須請別人來幫助,例如明律,燕博士一人肯定主持不了這個任務。經義也不行,宋九並且說了,也不能單教經義,古今往來一些好的策論,例如魏徵的一些札疏,就可以收錄到中學課本當中。畢竟其中一半人要為朝廷所用。
只能說小學的沒有多大問題。甚至大半學子就可以幫忙,將它們全部編寫出來。
因此宋九忙得不可開交。
有的看似難。實際不難,例如農學。就是花錢,請幾十個文人到全國各地,問老牧人,有經驗的老農,或者養殖戶,或者果農,向他們請教,這些農民不會給錢的,但會記錄他們的名字。哪裡人氏那個人口述的。還有一些可憐巴巴的農學書籍,讓這些文人看了,逐一整理對比,然後也記下他們名字,雕印成書。隨後就是試種試養,慢慢改正。
軍事也是如此,反正朝廷養了許多老將軍,讓文人將他們心得記錄下來,關於軍事方面的書籍不要太多。稍做整理,武學就有了課本。書禮是交給幾個先生了,書法繪畫的什麼宋九不行,禮儀宋九也不拿長。之所以將它們聯絡在一起。宋九對前者更看重,那才是真正的藝術,可這時代不看重。反而更看著一些亂七八糟的禮儀。但這些儀禮離不開禮器音樂舞蹈,也涉及到繪畫書法。於是將它們放在一起。
商學名為商。實際非是商,涉及到財政。豈止是商業,因此要找小吏記錄,找一些良吏問詢,包括呂餘慶與趙普,不要以為他們不會接見,相反的若不找他們,他們準會急,這可是留名於教課書的大事,能缺少他們嗎?甚至宋九還找到趙匡胤,陛下,你也寫一寫吧。你老人家可是大宋第一戰將。別人都能缺,唯獨你不能缺。
醫者必須有救人之心,因此請了十幾個大夫,讓他們整理歷代醫書,但宋九又做了細化,單獨分出來一些雜項,例如獸醫,包括包括牲畜,還包括魚農果蔬的瘟病研究。現在這方面還沒有專家,但有一些書籍裡零碎地有一些記載,派人將它們整理出來,以後讓學子一邊學習一邊摸索,最終能成為一個個細科。
難的就是工學,有的工匠到現在仍然敝帚自珍,決不吐露半句真言。
而且宋九大方向得把握好。
這個動靜太大了,僅是派出記錄的文人就達到一百六十七人,京城寄讀著無數貧困文人,這兩年因宋九故他們都有了話計,不在為生計發愁。
宋九正在家整理教材,兩步計劃,第一步是初步,得將各年級教材編寫出來,這個由學子代勞,不過宋九要負責稽核,然後再請國子監的博士負責文字加工。
是其他博士,與燕張二人無關,他們也忙得不可開交,河洲露天教育都沒空去。
玉蘋在順店,潘憐兒就坐在邊上看,偶爾遞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