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贍罷職。屬下宋琪、雷德驤、奚嶼、王遹或貶官或離開三司,趙匡義以候陟與王明同判三司。劉保勳判勾院,擢恕為度支員外郎,聯振為鹽鐵推官,元圯並權本曹判官事。也就是三司主要官員幾乎換掉了三分之一以上。
王明與曹彬一樣,對趙普不惡。候陟與趙普卻不是很感冒。
但趙普也不好反對,難道三司幾個大佬全部用他的人?不要說趙匡義了,在趙匡胤手中趙普也不敢這麼做。
劉保勳等人宋九不大熟悉,可兩個大佬太熟了,候陟會幫助趙普說話?
王明雖與趙普不惡,然而與宋九交情非淺,頂多中立罷了。
沒有三司的支援,李昉如何成功?
趙匡義暫時的偶像是唐太宗,會不會同意李昉之舉?
因此李昉呈奏後,有幾個官員隨後搖旗吶喊,看趙匡義沒反應,一個個不吭聲了。
隨後兩個大佬先後恢復了平靜,不錯,宋九這時能稱為宋朝的大佬,只要他不讓趙普倒下去,那就是宋朝的一面旗幟。或者他懦弱不敢反抗趙普,又不能稱為一面旗幟。
兩人各有各的事務,災害多,支出多,國家經濟吃緊,趙普不得不專注於手頭的事務。宋九則關注著西北以及北方。
這是趙匡義所想要的。
首先似乎有了平衡之道。
其實宋九雖有能力,性格也不能稱為軟,只能說性格偏向陽光一面,然而趙匡義現在則需要一個兇狠的打手,為他子孫鋪好道路,顯然宋九不合適。這時候趙匡義仍需要趙普。
因此一個在西府,一個在東府,各做各的事,這是趙匡義最想要的結果。
至於宋九與趙普會有什麼感受,莫忘了,你們都是朕的大臣,朕給了你們最高權利,這點委屈算什麼?
然而兩人甘不甘心?
趙普在處理政務之餘,仔細地思考著宋九的弱點所在。
看來不能在軍務上動手了,皇上好大喜功,宋九種種是投其所愛。
也不能在海外上動手,隨著海船增加,幾乎每年都聽到船毀人亡的訊息,然而它利潤太厚了,參與的權貴子弟很多,包括新的親家高家,包括自己的兒子趙承宗以及侄子,手裡都有一艘或幾艘船,只是各自經營方式不大一樣。若從這方面打擊,等於自己打自己臉,而且會得罪很多人。
也不能從書院打擊。
看似宋九在書院的烙印很淡,但趙普知道實際宋九與書院學子還有著一些淡淡的聯絡。可以說九成以上學子對宋九有著好感。
可不能碰它。
時到今天,書院學子出了五百多名官員,其中有二十幾個知州,八十多個知縣,以及其他的地方官員與少數京官。但最高職位不過是知州。造成這一結果,是趙匡義也察覺出這一點,而且先前的學子與宋九聯絡更緊密,提撥他們趙匡義產生了猶豫,後面的學子因為資歷還不能上位。但實際按照他們的政績,朝廷已經委屈了他們。
若打壓,做得也太過顯眼,打壓少數人,中低層官員倒下幾個不管用,打壓全部,人數太多,根本辦不到。並且隨著趙匡胤擔任書院山長,趙匡義也接著擔任書院山長,他們也能算是天子門生,如果沒有嚴重錯誤,若打壓可能趙匡義不開心。
宋九回到京城,高調地表示出與自己的敵意,然而隨後又恢復到以前在中書擔任參知政事的那個宋九。這個宋九才是可怕的,不易讓自己找到把柄。
然而趙普想了許久,終於讓他看到一個機會……
宋九那邊也是一樣。
看到種種,比他自己想的還要好,這是中原王朝難得的崛起機會,而且隨著他一些佈置落實下去,國家走向會越來越完美。並且還有北方一個讓他牽掛萬分的親人。
然而趙普在朝堂,成了嚴重的累贅。
如西北,後唐打夏州失敗原因很多,有一條,運輸困難,隨著火藥出現,修路變得容易起來,只要從延州與府州修三四條大道直達夏州,大軍與糧草就可以輕易抵達夏州前線,甚至若財政允許,能用部分水泥路代替石子路黃沙路,那麼即便是後勤軍隊一天行程也能達到兩程(六十里),李繼遷想翻天就不可能了。
可這是中書的事務,宋九不能干涉,就是提出了趙普會不會同意?
於其遭到羞侮,不如不說。
這是不是累贅?
他同樣想扳倒趙普,似乎更不容易。與趙普一樣,處理政務之餘,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不久他同樣看到了一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