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三個發展方向。
一,興辦實業,先從紡織入手,同時抽調手藝精湛的匠人,鼓勵其創新技術,然後不斷的向其他實業蔓延。
二,進軍販賣行業,利用皇商的雄厚資本,集中力量對市場價格進行操縱,從而謀取利潤。
三,進行大規模的圈地,將大明各處荒蕪土地圈下,然後大力發展屯墾。
楊嗣昌提出的這,前兩點皆是在看了趙巖的《工商規鑑論》後才想出的,趙巖在工商規鑑論中對工商有詳細的闡述,可以說是一個超越前人所有著作的實業論述著作。
在詳細的研讀了《工商規鑑論》後,楊嗣昌才有了諸多的意識,如同什麼‘科技’、‘資本’的字眼。
而販賣行業則是大明的傳統商業模式,這樣的商業模式運作,可謂是嫻熟無比,楊嗣昌所接觸了幾個江浙大商後,很快想到了一個發財的好路子。
那便是操縱市場
皇商的招牌一打出來,那些大商自然是趨之若鶩,只要將這些雄厚的資本聚合,便能產生巨大的能量,操縱物價。
崇禎聽了後不斷點頭,孫傳庭在一旁聽了心驚,若按楊嗣昌這般,豈不是與民爭利?而且用的不是一般的手段。
什麼與民爭利,崇禎現在可管不了那麼多。
他只要足夠的軍費。
反正行政權已經不在他手中了,他只管把手中的兵馬經營好,有了兵馬,就能奪回行政權。
趙巖直接從陸路撤退,山東的商船已經從大沽口撤離,全都被調往日本運輸財物,十月下旬時,趙巖回到了山東。
山東已經完成秋收,今年的秋收還算不錯,山東並未遭受什麼災害。
山東的災害主要還是入春時的乾旱問題,不過這個年代的河流水量及地下水十分充沛,在各種水利措施下,春天並未出現什麼問題。
秋收主要收穫的是紅薯、大豆、玉米,而遼東則是收穫土豆、玉米、大豆等作物,邯鄲與山東一般,潁州則是水稻及紅薯。
今年夏收時,小麥畝產平均都超過了一石,在略微粗放的種植下,能達到這樣的產量,絕對是大豐收。
秋收時的紅薯產量更大,今年頻繁用兵,再加上不斷招募百姓前來山東,導致糧食的需求量大增,因此也擴大了紅薯的種植面積。
此時山東各地,都在加工紅薯粉幹,這東西很多人都已經吃到膩味了。但還是要大量的加工,目前糧食只怕少,不怕多
今年預計將在各地儲備紅薯粉幹一千萬石左右,這一千萬石紅薯粉干將作為儲備所用,不進行市場流通,只是用來應急用。
青州則沒什麼糧食產出,產出的糧食只夠青州境內自給,但整個青州,已經有三十萬匹役用騾、馬正在飼養。
同時有八萬頭軍用母馬在青州飼養,每年可以產出軍馬八萬頭,而母馬大概佔一半,也就可以增加四萬匹戰馬。同時母馬增加,產出的戰馬數量也將逐年擴大。
今年能夠出欄的戰馬只有一萬頭左右,這也就意味著,趙巖的騎兵數量,可以增加到三萬左右。
軍馬的培育已經用上了遺傳學,經過登萊科技院和登萊科技大學的不斷研究,已經逐漸形成了完善的馬匹**制度。
同時馬場正在用美洲艦隊帶回的歐洲種馬對戰馬的品質進行提升,第一批雜交種已經出來了,不過目前還沒有什麼結果,得等到那些雜交種長大後在進行觀察。
趙巖撤軍回山東,每到一地,迎接計程車紳、商人總是很多,趙巖策馬在官道上行進時,看到西三府的管道旁皆是棉花。
這個時節的棉花,已經進入最後一道的採摘了,許多棉農都在地裡忙著採摘棉花,然後賣給趙巖的紡織廠。
趙巖路上叫來一個在東昌府收購棉花的紡織廠員工,詢問今年山東的棉花產量。
那名紡織廠員工報告說,今年的西三府棉花已經收上去了七百萬擔,最後一道棉花采摘下來後,預計將達到八百萬擔。
西三府的棉花產量可謂是一路飆升,西三府的地主、商人都在瘋狂的開發西三府的土地,加上趙巖開始在西三府修繕水利,使得很多土地都能種植棉花。
再加上剝棉籽的方法改善後,一直制約著棉花種植面積的最大問題也已經解決,棉花產量這才一路飆升。
從最初的四百萬石,飆升到了八百萬石。
同時河南東部的棉花產地,今年也收到了五百萬石棉花。現在大明的紡織業被趙巖的紡織廠擠壓得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