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電視劇《鎖麟囊》的不滿,〃演員竟然拿著馬鞭在真實的場景裡跑馬!穿著戲服的演員竟然能夠上真實的樓梯!京劇是惟美虛無的藝術,連常識都不懂就不要拍了,這種做法,不僅浪費了錢財,還破壞了中國京劇傳統的戲劇美學。哪裡是弘揚國粹,簡直就是糟蹋國粹!〃
郭導覺得,作為中國的導演要想拍出中國味道的東西,就要對中國的傳統美學有很深的瞭解和造詣,毫無疑問京劇是這方面的代表,就是現在它裡面所包含的美學觀念也非常的超前。郭導認為現在的導演應該在傳統文化上多下點功夫,《大宅門》比起其他電視劇最大的不同就是所有插曲和主題曲都是以京劇曲牌為主旋律做的。《大宅門》中許多精彩的場面,郭寶昌用的全是京劇曲牌,七爺一出場配樂是〃四擊頭〃;白玉婷與照片拜天地時的配樂是〃柳青娘〃;七爺結婚的場面是〃大開門〃……
郭寶昌
著名影視劇導演。1965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曾拍過眾多影視劇,但在新世紀來臨之際,他編劇導演的《大宅門》出手不凡,紅遍大江南北,讓人驚歎刮目。
他是一位大氣的導演,編排劇情扣人心絃,不可料想;他是一位有趣的導演,塑造人物如同山水寫意,或詼諧或奔放;他還是一位懂戲的導演,一聲京胡、兩曲皮黃,信手拈來,勾勒情節跌宕。專精而多才、執著而貫通。
?白燕升:您跟戲的緣分,五六歲就開始了,北京的幾個老戲園子,都有您家的包廂,家庭條件非常優越了,屬於大戶人家,自然跟梨園界有不少接觸,哪些帶給了你最深的影響和震撼?
郭寶昌:我從小喜歡錶演,少年時代看戲,真正使我震撼的,就是那些最著名演員的精彩表演,像裘盛戎的《姚期》,我大概看了不下二十遍,只要貼這個戲,我就去看。我覺得用我們民族的傳統藝術形式,來體現古代人物,儘管它全是虛擬的,寫意的。但是那種真實感,比看電影還過癮,我那會兒,幾乎一個星期至少要看五次戲,看五天。
白燕升:長期在那樣一個環境裡薰陶,您會理解戲曲藝術的真諦。也會用心去喜歡一個藝術家。聽說當年程硯秋先生去世的時候,您在家裡戴孝三天?
郭寶昌:對。我太崇拜他了。我從小就知道那麼一句話: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但我從來沒經歷過,第一次經歷這種情況,就是程先生的《荒山淚》,我才知道什麼叫三日不絕,不管是騎車上學走在路上,回家躺在床上睡覺以前,還是吃飯的時候拿起飯碗,全是他的旋律。當時我對他簡直崇拜得五體投地,我覺得這樣的大師,突然間去世了,我根本不能接受,我完全不能接受,我真是痛心疾首,我難過得難以形容,我不但戴了三天孝,我還兩天沒吃飯,吃不下,一口都吃不下。後來我媽媽就勸我,說程硯秋死了,你也不至於不吃飯吧。媽媽端著飯碗到我跟前說,寶啊,你吃兩口吧。我說吃不下,就到這份兒上。我想不單是我母親,恐怕相當一部分人都理解不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郭寶昌:不懂美學 別糟蹋國粹(2)
白燕升:我理解,我也喜歡程派。您後來走上文藝這條路,對您影響最大的是誰?是家人嗎?
郭寶昌:不是。一個是我小學的老師侯遠帆老師,一個是我大學的老師,田風教授,他影響了我一生的藝術道路。
主持人:田風教授都給你了什麼?
郭寶昌:要談這個的話,我覺得跟你所宣揚的戲曲有很直接的關係,因為他非常重視戲曲。他給我們上的第一課,就語重心長地告訴我們:作為一箇中國的電影導演,不懂得中國的傳統美學,不懂得中國的京劇,就不可能成為一箇中國的好導演。他是1959年提出來的。
白燕升:1959年田風教授就說過這樣的話?
郭寶昌:對。1959年,相當超前的,因為那會兒京劇戲迷很多,但是作為一箇中國電影導演,到底是跟京劇會有什麼淵源,你會從這裡邊吸取什麼東西,為什麼不懂京劇就不能做中國的導演,能夠認識到這些的很少。所以當時我們大家也很震驚,因為在班上,恐怕只有我一個人是懂京劇的,沒有第二個。那麼大家跟我交往的時候,都希望我給他們講講戲曲方面的東西。我們每星期有一次戲劇觀摩課,一般都是看話劇,歌劇,但是我們班當時規定,必須去看戲曲,像高甲戲、川劇、京劇、評劇都有了接觸,都要看。當時有很多人還是很重視,當然也有些人很不理解,就很不重視。到後來在創作電影或者是電視劇的時候,有很多人感到,當年沒有很好地聽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