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兼通,不但善於調兵遣將,武功彪炳於世,而且工於草隸,善作詩文,如他所作的“出塞篇”詩,就極富宏偉蒼樸的氣勢,深為人們稱道。“出塞篇”是這樣寫的:荒塞空千里,孤城絕四鄰;樹寒偏易古,草衰恆不春。
隋兵南征時,楊素是統軍主帥,他指揮軍隊,沿江東下,舟艫敝江,施甲耀日,兩岸百姓見他端坐船首,容貌偉岸,氣態恢宏,都敬稱他為“江神”。攻下陳地,班師回朝後,隋文帝封楊素為尚書右僕射,也就是右丞相。就是這麼一位戎馬俊館出身的大丞相,因為通曉詩情,所以十分嚮往南國的山光水色,更能欣賞江南佳麗的柔媚風情。在他得到樂昌公主以後,對這位容貌秀麗,才情橫溢的南國佳人十分鐘情,輕憐蜜愛,視如瑰寶。而樂昌公主雖然身在北方丞相府中,心卻仍然留在故國江南,留在丈夫徐德言身邊,無數次夢迴舊時家園,與徐德言鴛夢重溫,醒來卻只有身邊陌生的繁華,還有天上那輪同照兩地的明月。
時光荏苒,物換星移,轉眼又到了新年,樂昌公主心中開始萌動新的希望。正月十五元宵佳節,長安市上熱鬧非凡,樂昌公主命貼身的年老女僕拿著自己一直珍藏在身邊的半面銅鏡沿街求售,這天的長安鬧市上,人們看到一個衣著樸素的老婆婆手持半面銅鏡高聲叫賣,有人隨口問價,老婆婆的開價居然高得離譜,眾人都以為這老婆婆神志不清,誰也不再搭理她。
第一年的正月十五過去了,沒有什麼結果;第二年的正月十五也過去了,同樣沒有找到什麼線索。樂昌公主幾乎絕望了,她想到了各種不幸的可能:丈夫已忘了自己?丈夫已另成家室?路途遙遠丈夫尚未來到?甚或丈夫已經離開了人世?仔細思量,她堅信前兩種情況不會出現,因為她明白丈夫的心;若是第三種可能,那她就只有耐心地等待;可萬一出現了第四種猜想的情況?她不由得悲從中來,若是真的這樣,她也要一直在長安市上叫賣下去,她相信即使丈夫死了,他的魂魄也一定會找到長安來。
於是,第三個正月十五她仍讓那個老僕上街叫賣。這次,卻有了喜出望外的訊息。老僕人回來向樂昌公主報告:市上有一位書生模樣的年輕人,也手持半面銅鏡求售,聲言此鏡價值連城,只有能拿來另一半與它契合的銅鏡,就分文不取地相贈。我趕緊拿出我們的半面銅鏡走上前,正巧與他的半面完全相合,他把銅鏡慷慨地送與了我,並向我詳細打聽公主的下落,我向她述明瞭詳情,他似乎有些失望,留下他自己在城中的地址就走了。“
樂昌公主連忙仔細端詳兩半銅鏡,果然是絲毫不差地契合在一起。年輕書生給老僕人的紙箋上,除了地址外,還有一首字跡熟悉的五言絕句: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姮娥影,空留明月輝。
樂昌公主把破鏡緊緊抱在胸前,一邊默誦著詩句,一股混合著驚喜、感傷、幽怨的激情湧上心頭,她控制不住地放聲大哭起來。
這邊楊素在元宵夜宴中沒有見到樂昌公主,心中牽掛,派人前來催請,老僕人告訴來人公主心情不好,來人見公主抱著一面破銅鏡正在哭泣,不敢驚擾她,只得回去回覆楊丞相。楊素聽明瞭情況,心中暗想:這銅鏡裡面必然大有文章。
楊素雖位居高官,卻還是一個細心體貼的性情中人。當天晚上,他用十分溫柔和懇切的態度,探詢愛妾心中的難言之隱;樂昌公主無法拒絕楊素的誠意,就一五一十地把破鏡的來由說了個明白,並跪在楊素腳下哀求,希望能讓他們夫妻見上一面,以了卻心願。
聽了銅鏡的故事,楊素雖然心中頗有些醋意,但念及他們本是結髮夫妻,不忍傷害愛妾的心,於是答應了樂昌公主的請求。心想:就算讓他們見上一面也無妨,反正愛妾也跑不了,了卻她的一項心願,未嘗不可以使她感恩圖報,今後更真心地跟著自己呢!然而樂昌公主的想法與他的不同,她還幻想著怎樣飛回舊夫的身旁。
徐德言把珍藏三年的半面銅鏡交給老擔以後,起初還抱著很快能與愛妻相見的竊喜心情,繼而一想,侯門一入深似海,樂昌公主既然已成了楊丞相的寵妾,要想再來與自己鵲橋相會,恐怕是難於登天,即使見了面又能怎樣呢?只怕不過是徒增悲傷而已。他正在狐疑不定之際,丞相府已派人前來下貼相請了。
這天,丞相府中擺下了豐盛的筵席,徐德言心事重重地如約赴宴。一個亡國之臣,布衣芒鞋來到威嚴的丞相府中,當朝丞相以貴賓之禮相待,客人的舊妻樂昌公主卻以主人寵妾的身份陪侍在側,那情形是相當尷尬的。賓主禮節性地寒暄之後,依次落座,樂昌公主望著已顯蒼老的舊日丈夫不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