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4部分

張九皋搖了搖頭,他知道這些年大唐的風氣已經改變了,之前文人士子們一心治學,才學橫溢,但是這些年隨著一些權貴的崛起,透過努力上升的人越來越少,眾多文人士子們開始走鑽營之路,尋求捷徑上位。

張九皋隨後說道:“二位說的有道理啊,區區詩文,如何能夠治國安天下,想要天下太平,那就要百姓富足,只有百姓富足,邊軍才有穩定的糧食和兵源,朝廷才會有足夠的錢糧打仗。”

張九皋心中有些失落,他雖然是睢陽太守,但是一直都沒有在睢陽任上太久,原因就是睢陽官吏貪腐嚴重,官吏士紳勾結,欺壓百姓,搶佔民田和百姓家財。

張九皋繼承了哥哥張九齡的性情,看不到任何的汙點,張九齡就是如此,他看不慣任何骯髒的勾當和為人不忠的那些大臣們,甚至皇帝李隆基的一些作為,張九齡都是反對的。

於是張九齡在朝中沒有一個同道之人,眾人都將他看做是異類,但是張九齡才學出眾,無人能及,而且品行做派也深得李隆基喜歡。

但是最後還是被皇帝李隆基免去了宰相一職,也是因為張九齡的品行實在是太正了,李隆基雖然欣賞這樣的人,但是張九齡一直反對李隆基,李隆基晚年享樂之心非常重,於是這才將張九齡免官了。

其中還牽扯到很多事情,那就是太子李瑛,李瑛的才學和品行都是李隆基這些兒子中最出色的一個,甚至可以和張九齡相比,並且太子李瑛對張九齡也是仰慕不已。

感受到太子對皇位的威脅之後,李隆基果斷出手,將太子李瑛賜死,然後立了怯懦的李享為太子,長子李琮也是一個心狠手辣之人,這樣人對於皇位的威脅更大,於是在百官都要求立長子李琮的時候,李隆基戲耍了所有人,立了三子李享為太子。

出去太子李瑛之後,李隆基連帶著將一直反對他的張九齡也一起貶回韶州了,然後重用李林甫,這樣子李隆基就坐穩了皇位,同時整個朝廷百官都會按照他的意思形式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李林甫一直不倒的原因。

張九皋和哥哥張九齡的性情非常相似,在任所睢陽,他看不管那些不作為的官吏,還有他們欺壓百姓時醜惡的嘴臉,於是張九皋就離開了睢陽,來到了長安城。

對於這個和他哥哥張九齡一般清傲的文人,長安朝堂也拿張九皋咩有辦法,於是就放縱張九皋在長安久留不歸。

張九皋於是就每天沉迷於詩文和酒鋪之中,漸漸地就和同樣嗜好的李白成了好友,兩人沒事就會在酒鋪中的喝的酩酊大醉,然後在一起賦詩寫文,一起這樣過著沉迷的生活。

此時,看到楊成和高適兩人之後,張九皋似乎看到了知己一般,感受著楊成和高適兩人身上的那種隨意和毫不畏懼的心態,張九皋心中一陣的羨慕,尤其是楊成和高適兩人能文能武,這才是張九皋最羨慕的地方。

張九皋雖然也自由習武,但是他和大唐的權貴一樣,都是行於表面,怎麼可能和楊成還有高適這樣邊地過來人相比,這兩人是殺過人的,那可不是簡單地揮舞幾下手中的長劍就了事了。

張九皋此時心中也是一陣的歡喜,他對於今天能夠遇到楊成和高適這兩人非常歡喜,和楊成和高適相比,剛才的那些文士和舉子們正的就像高適所說的一樣,就是一潑****了,畢竟這些人真的是毫無用處,出了展現他們的自傲之外,沒有任何本事。

第251章烏蠻六部

楊成和張九皋,還有高適、李白四人坐在舉子樓的二樓上開始豪飲歡談,一時間氣氛熱烈,眾人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尤其是楊成和高適,兩人都是邊地出身,話語投機,一直在聊著邊地之事。

楊成也是有意想要知道一些東北之事,於是就和高適聊著東北的夷族和戰事,漸漸地對東北之地也有了一些瞭解。

此時的大唐東北有兩個軍鎮,一個是范陽,一個是平盧,范陽的節度使是安祿山,平盧的節度使是史思明,這兩人都是胡人出身,並且手中軍士不下十萬,其中胡人佔據一半之多。

尤其是安祿山,在東北之地威望甚高,仗著大唐節度使之名,手中數萬胡人勇士,在東北無能能及,之前還有契丹人和奚人能夠和安祿山一較高下,但是自從這兩年王忠嗣到了河東之後,出兵雁門關,大敗十萬契丹和奚族聯軍,至此契丹人和奚人再也沒有能力和大唐一較高下了,於是就蟄伏了起來,對安祿山的范陽軍也敬畏有加,兩夥人倒是也開始相安無事了。

只有平盧節度使史思明,外人看來是東北是兩個軍鎮,但是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