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部分

了起來。

【三、】

一一審訊過後,沈光禮沉思了許久,道:“你怎麼看?”

他問的是一直跟在身邊的孟劍卿。孟劍卿遞上一疊信箋,道:“這是洞庭湖一案送到錦衣衛後我們所作的調查。”

厚厚的一疊信箋,密密麻麻寫滿了字。沈光禮微笑道:“看來秦有名和你都很下了一番功夫啊。”但只看得一兩頁,他已笑不出來。

首先是李瑞林的死。當時親眼目睹李瑞林自殺的那名偏將說,他隨著奉命徵召蘇州文士的翰林學士詹同來到李家,詹同頗為敬重李瑞林的為人與才學,勸他歸順,李瑞林只是苦笑,說道:“吳王以國士待我,我怎能不以國士相報。”一邊說一邊將冰毒混在茶裡喝了下去,轉眼間毒性便已發作,李瑞林極其痛苦,叫一旁陪侍的側室葉氏拿刀來為他了結,葉氏一介弱質女流,竟真的舉刀刺死了李瑞林,之後為他裝殮,處置得井井有條。

然後是高啟棄官回蘇州之後,設帳授徒,居然收了李克己為徒,以一代詩人之魁充任這一小小孩童的啟蒙之師。

再然後是當年的長江水道霸主關青龍的述說。洪武十年高啟因蘇州知府衙門一案被腰斬,門下學生四散,葉氏帶了李克己,租船裝了李瑞林的靈柩回青城,沿途有不少水賊窺伺葉氏的姿色,但關青龍在這之前已經被一個蒙面人警告過,如果葉氏一家在長江水道上出事,不管是誰下的手,都要先拿他的一家性命來開刀。那蒙面人來去無蹤,在關青龍的總堂內如入無人之境,強迫關青龍發給葉氏母子一面令牌,好讓葉氏母子平安回到青城,關青龍事後也沒敢張揚。

當時青城的縣令是何行之,他也因為接到警告,所以才不敢幹涉李家大辦喪事。何行之後來任岳陽知府時,正因為知道李克己的保護人神通廣大,在接到鐵羅漢交換人質的通令時,才敢不理會十幾名舉人的生死,篤定了李克己背後的人一定會出來解救這場危機。而事實也正如他所料。

李克己到應天后,石頭寺的住持石大師不知為何對他特別感興趣,派人盯梢,被他發現方才罷手。

看到這兒,沈光禮抬起頭道:“這老和尚現在在什麼地方?”

孟劍卿道:“一個月前便已離開了應天,不知去向。據報是因為他在皇爺微服出訪時寫了首語含諷刺的偈子,特意讓皇爺看見,惹得皇爺很不高興,他也知機,早早躲開了。這是那首偈子的摹本。”一邊說著,他一邊將一張紙遞了上去。

紙上畫了一個布袋和尚,並有詩一首:

〖大千世界浩茫茫,收拾都將一袋裝。

畢竟有收還有藏,放寬些子又何妨。〗

沈光禮皺皺眉:“這老和尚,又來這一套,仗著與皇爺的舊交情,裝痴裝顛,倚老賣老。”

孟劍卿沒有說話。

他隱約覺到,從他大難不死回來之後,沈光禮對他的態度有一些微妙的變化。如果放在以前,沈光禮是絕不會在他面前這樣坦白地說出自己心中的感觸的。

沈光禮繼續看下去。

朝中眾臣,對洞庭湖一案看法不一,但都認為其中必有蹊蹺。不過最終是禮部尚書、今科主考文方的意見佔了上風,為了不影響國家的選才大典,決定暫不審問那十幾名四川舉子;而十幾人中,只有李克己一人登第,於是有人心中不服,寫了兩封密信告發李克己。收到密信後,朝中又是一番爭論,文方認為,正因為李克己的父親殉張士誠而死,對李克己才更要慎重行事,讓他考完殿試。當時文方說了一句話:“如果連李瑞林的兒子、高啟的學生都來應考了,天下還有什麼讀書人不能為我朝所用。”這句話深得聖心,李克己由此順利透過了殿試,並被選入了翰林院。

然而畢竟密信所告發的內容事關重大,不能不加理會。所以沈光禮又奉旨來查清此事。

看完之後,沈光禮沉吟著道:“盜取試題一事,可以不論。就算他有本事盜走進士試的題目,又豈有本事盜取皇爺在殿試時臨時選定的題目。現在只剩下一件事,他是否真有能力輕易制服鐵羅漢,還是其中別有原因。不過注意不要傷著他。皇爺在殿試時見過他,看來對他頗有好感,即便叫錦衣衛查辦,意思也不甚惡。他所知有限,關鍵還在他背後那人身上。你有無派人到青城查?”

孟劍卿道:“我早已派人去了,估計這兩天便有迴音。石大師那兒,也已派人去追趕了。”

沈光禮微微點一點頭,道:“好,這兩天我們就先派幾個人去試一試,看看李克己的身手到底如何,究竟是何門何派的子弟,與陳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