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二十二回 為安西修路鋤奸 王博說東海海盜

原本是高句麗國大將軍的淵蓋蘇文此時已被賜國姓改名為楊蘇文,他現任北部戰區副指揮使,代表北部戰區軍方進京入朝列席本次朝議。

原本作為加入大隋軍隊的異國降將,就打算只聽不言,儘量低調的,現在突然聽到龍案之上威嚴的大隋皇帝呼叫到自己的名字時,便條件反射般的從武將班列中起身拱手一揖應道:“陛下,末將在此,不知陛下有何吩咐?”

“蘇文將軍,汝父原為高句麗國丞相,汝也為高句麗國大將軍,汝父子可謂權傾一時。朕想讓汝給朕的大臣們說說看,面對我中原上國,汝父子在高句麗朝中是怎樣的看法?”

“啊~這~陛下,先不說吾父,吾為一國大將軍就軍事實力來看,大隋軍力過於強大,又接連吞併吾國北方室韋、契丹、靺鞨數國,兵鋒直指我高句麗北部邊界。那些時日裡,末將每日都睡不安生,國家也將有限的兵力盡皆投入北部佈防,為此一項便耗盡了國家儲備。到最後才知大隋天兵難以抗拒,國力軍力無法支撐,國家面臨土崩瓦解之狀,不得不降,以使百姓得活。”楊蘇文不明就裡只得如實回答著。

“朕問你,若是朕不出兵攻打,汝覺得以高句麗國力能維繫多久?20年?50年?”

“回稟陛下,大隋強盛,兵多將廣且火器強大。莫說攻打我國了,就是屯兵遼東,我高句麗國也只能傾全國之力用於維繫軍力以抗天兵。就顧~顧不上發展國內民生了。如此惡性迴圈,不出數年,國家便自己崩潰了,何須陛下進兵?”

楊蘇文像是在總結般,講出了心底在那段時間的感受。

“好了,蘇文將軍請落座。魏相讀過亞聖文章,從文中該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意。朕還有一言,料魏卿及眾卿都未曾聽過,那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何解?是為我等要為國家前途著想,多為我等子孫後代著想。誠然,現今我朝如日中天,強盛無比。但西方列強呢?他們也在發展中,只是眼下不如我朝罷了。若是在現今不發展安西府,待到敵國強大了,或是我朝以後衰弱了。那時,我大隋就會像已不復存在的高句麗國那樣,將遭到敵國的入侵和壓迫。那種滋味也許朕和汝等嘗不到,但後世子孫卻要面臨,汝等於心何忍?話說回來,朕現在已經足夠強大,強大到西方敵國根本不敢正視。若是朕就此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那朕的後人便會有大麻煩。朕現在要做的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將來謀一個好的結局,為子孫掃平憂患。魏相明白麼?”

“這~陛下肺腑之言,汝撥雲見日般,臣如同醍醐灌頂,徹底明白陛下之意了。將落後的安西府儘快發展起來是為我朝千秋萬代計,陛下之遠見臣等不如也!”魏徵深鞠一禮,信服的說道。

“哄~~~”

殿內文武群臣們頓時又陷入一陣熱議當中,只是這是幾乎都帶著一個表情,那就是人人點頭,人人說是,人人誠服,看向階上龍案之後端坐不動的楊二誇讚不已。

“陛下遠見卓識,乃我朝之幸也!陛下萬歲萬萬歲~”宇文化及搶先起身,帶領百官齊齊拱手呼道。

“發展安西非為朕一人之功,需眾卿全力配合才是,諸卿歸座。”楊二連忙起身,雙手平舉高聲對百官道。

見百官重新落座,思想再次統一之後,楊二整理了下心情,再次問向安西府刺史、自己學生李世民:“世民,汝執掌安西一年矣!現如今最大的困難在哪裡?但說無妨。”

“陛下,若說困難,最大的便是交通。現今處在安西大發展前期,無論鐵路還是公路,運力都明顯不足。就拿鐵路來說,若是運送安西特產的棉服、棉被甚至是用於內地紡織棉線的棉花包到內地,整條西部鐵路便不夠用,更莫談及此時段西出的列車了。”

“單線鐵路看來完全不夠用了。顧得了西來的貨物進京,便要停下整條絲綢之路向西輸送商貨了。”楊二自言自語的念道。

“陛下,現在的最緊切改善的路段是浮屠城至敦煌一段。安西棉花等輸入內地貨物可透過公路集中運至浮屠城車站,然後裝車東運。待到敦煌城時,可卸貨交由馬車或獨輪車經戈壁公路運至關中。若沿著敦浮鐵路再修建一條鐵路,便能緩解東西往來的瓶頸。”

曾巡查安西府發展的特使唐儉提議道,也算是說出了運力不足的關鍵處。

“陛下,若要修造進出安西的鐵路複線,不如由武威城修到龜茲城,中間不必經過浮屠城繞行,也可避開羅曼山山中險道。”李世民急忙補充說道。

“好!裴相著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