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部分

心理學的研究,人對於自己的過錯,很容易發現。 每個人自己做錯了事,說錯了話,自己曉得不曉得呢?絕對曉得,但是人類有個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養的人,對這個毛病改不過來。 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錯了,第二秒鐘就找出很多理由來,支援自己的錯誤完全是對的,越想自己越沒有錯,尤其是事業稍有成就的人,這個毛病一犯,是毫無辦法的。所以過錯一經發現後,就要勇於改過,才是真學問、真道德。那麼,我如何來證明這個“無友不如己者”是這樣解釋呢?很自然的,還是根據《論語》。如果孔子把“無”字作動詞,便不用這個“無”了。 比如說,下面有的“毋意”

、“毋我”等等,都用這個“毋”字。 而且根據上下文,根據整個《論語》精神,這句話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別人。 過去一千多年來的解釋都變成交情當中的勢利,這怎麼通呢?

所以我說孔家店被人打倒,老闆沒有錯,都是店員們搞錯了的,這要特別修正的。

種 瓜 者

下面一節,等於一個結論: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52

學 而 第 一93

古人對於這一句的解釋,我也有點意見。拿孝道來講,過去講中國文化的孝道,本來很重要,我們看歷史上給皇帝的奏議,常有“聖朝以孝治天下”這句話。 等於是憲法的基礎精神,過去我們沒有“憲法”

這個名稱,但是有這個精神——憲法的哲學精神,以孝道為基礎、作中心。 所以過去的皇帝,權傾天下,一到內宮,見到母后,皇帝也要跪下來,皇太后對什麼事講一句不應該,皇帝就非改不可。(但是出了內宮,母后則不能幹政。)固然,我們向來以孝治天下,但硬拉上了作解釋,也是不對的,古人就解釋“慎終追遠”是孝道。 所以過去在大陸,人家大廳裡的祖宗牌位上面,總是“慎終追遠”四個字,這就是因為古人解釋“慎終追遠”只對孝道而言的。 他們解釋:慎其終者,是說對過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們要懷念他。“民德歸厚矣”

,他們解釋,如果大家都能孝順父母,孝於祖宗的話,社會風氣就趨於厚道了。這是有問題的,意思對,但牽強附會。 為什麼引用曾子的這一段話講學問呢?

“慎終追遠”是什麼意義?

“終”就是結果,“遠”就是很遠的遠因,用現在觀念的一句話來講就解決了,“一個人要想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欲慎其終者,先追其遠,每件事的結果,都是由那遠因來的,這裡我們可以引用佛學裡的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薩,大致相當於中國儒家的聖人,聖人們非常重視一件事情的動機。 比如有一個朋友來約你作生意,這個動機,也就是這個初因,我們要注意,也許是善因,也許是惡因,如果是惡因,即使叫你作董事長,將來坐牢的也是你,那麼這個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薩是怕這個因。 而“凡夫”——普通

53

04論 語 別 裁

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執行時才後悔,這個後果來了他才怕。 真要注意學問的人,對每一件事,在有動機的時候就做好,也就是剛才說的,要有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也就是開始就要慎重。有人不擇手段的創業,經常喜歡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馬丁。 路德的“不擇手段”這句話。 但是你要注意,對馬丁。路德這句話,不要只說一半,他是說:“不擇手段,完成最高道德。”現在把這句話攔腰一刀,砍去一半,把“不擇手段”

拿去用,而不是“完成最高道德”

,這就很危險了。所以“慎終追遠”的意思,是說與其要好的結果,不如有好的開始,西方文化中有一句俗話:“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這個道理。 大家認識了這個道理,則“民德歸厚矣”。社會道德的風氣,自然都歸於厚道嚴謹。 這是“學問”

的道理。

孔子的素描

講到這個地方,一直太嚴肅了,所以下面來個滑稽的事情。在這裡,也可窺見孔門弟子寫文章的筆法,並不呆板,是活潑生動的。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54

學 而 第 一14

子禽名亢,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歲。孔子一生講學,尤其是周遊列國回來,專心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