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覺得活著與不活著是一樣。 有些人甚至厭倦於活著,尤其到了“富嫌千口少,貧恨一身多”的地步。一個人窮了,覺得自己都是多餘。 因為一天忙到晚,只不過養活自己身上幾十斤肉而已,結果覺得這幾十斤肉都很麻煩,懶得去養活它。因此“為之不厭,誨人不倦”這兩點表面看很容易,做起來很難,尤其當年紀大的時候更不易做到。 而孔子講這兩句話的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當時的人都已經稱他聖人、仁者。但孔子一直到死的時候,始終還在救世救人的目標上努力去做,這就是聖人的表徵。孔子曾提到過好多種聖人,在這裡我們看孔子,乃是聖
399
683論 語 別 裁
之時者。 所謂時者,不是說孔子時髦,時髦是後世才出現的名詞。 這個“時”是說孔子隨時跟著時代走,不落伍,隨時在進步,隨時曉得變,所以說他是聖之時者。 他一生的努力,都朝這個方向,因之他這個做法,叫做“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在當時他知道這個時代是挽救不了的,可是他並不因此放棄他應該盡的責任。這就是我們無論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或對自己的事業,必須反省的地方。 普通人都把一時的成就看成事業。 但了不起的人,進入了聖賢境界的人,所努力的則是千秋、永恆的事業。 孔子所努力的就是千秋事業。下面便是這一篇結論的開始。
祈禱是求救的訊號
子疾病,子路請禱。 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 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有一次孔子生病,大概病得很嚴重,以現代情況來說,大概醫生都束手無策了。 於是學生們急了,尤其是性情急躁的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