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部分

083論 語 別 裁

拿我個人來說,教書這樣久了,學生中五六代都有。 見了面,他們太老師的亂喊一氣,聽到的都是恭維。有時候到外面去,有些機構還派上車子,參謀、副官跟在後面照應,對這種情形,我寧願一個人溜開,要自由活動。 人生到了這個時候最危險,“活埋人”嘛!我經常說中國的哲學了不起,皇帝為什麼稱“孤家”

、“寡人”?當了皇帝真成了寡人,想輕鬆一下,都沒有人敢一起來說笑,真沒意思。 因此,我們研究歷史心理,就知道地位越高心裡越空虛,空虛到想發一個牢騷,想講一句感嘆話的物件都沒有,相當可憐!不要以為功名富貴好,到了高位就是“寡人”

,就是“孤家”。不但如此,年紀大了,各個遇到你都尊稱老太太、老先生的時候,也完了,是“孤家寡人”了。 說到此,我就想到當年四川一位同盟會員,這位老先生,做過很多事情,我是跟他年齡差了一大截的忘年交。 他告訴我許多當年革命的經過,並且還告訴我他的兩句詩:“回回坐上席,漸漸變墳堆。”這就說明年位一高,自己有過錯,沒人指示,這個上席也很不好坐啊!所以孔子說自己很幸福,有了過錯,便有人指出來了。第二個認識是什麼?孔子對於知禮不知禮,心裡明白得很。 但別人問到自己國家的國君時,他絕不會批評自己國君的不對。 所以當然要說魯昭公知禮,絕不能說不知禮。 你們外國人講他不對是你們的自由。而且既然你們外國人懂了,何必再問我?你問我,我當然這樣答的。 所以這也是孔子的高明,同時也是外交上的禮貌。跟著又說到孔子生活的情趣,也就是“遊於藝”涵義的發揮:

394

述 而 第 七183

生活的藝術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孔子是很喜歡音樂的。 音樂和詩歌,用現代話來說,即是藝術與文學的糅合。 過去的知識分子,對藝術與文學這方面的修養非常重視。 自漢唐以後,路線漸狹,由樂府而變成了詩詞。人生如果沒有一點文學修養的境界,是很痛苦的。尤其是從事社會工作、政治工作的人,精神上相當寂寞。 後世的人,沒有這種修養,多半走上宗教的路子。 但純粹的宗教,那種拘束也令人不好受的。 所以只有文學、藝術與音樂的境界比較適合。 但音樂的領域,對於到了晚年的人,聲樂和吹奏的樂器就不合用了,只有用手來演奏的樂器,像彈琴、鼓瑟才適合。 因此,後來在中國演變而成的詩詞,它有音樂的意境,而又不需要引吭高歌,可以低吟漫哦,浸沉於音樂的意境,陶醉於文學的天地。 最近發現許多年紀大的朋友退休了,兒子也長大飛出去了,自己沒事做,一天到晚無所適從,打牌又湊不齊人。所以我常勸人還是走中國文化的舊路子,從事於文學與藝術的修養,會有安頓處。 幾千年來,垂暮的讀書人,一天到晚忙不完,因為學養是永無止境的。 像寫毛筆字,這個毛筆字寫下來,一輩子都畢不了業,一定要說誰寫好了很難評斷。而且有些人寫好了,不一定能成為書法家,只能說他會寫字,寫得好,但對書法——寫字的方法不一定懂。

395

283論 語 別 裁

有些人的字寫得並不好,可是拿起他的字一看,就知道學過書法的。 詩詞也是這個道理。 所以幾千年來的老人,寫寫毛筆字、作作詩、填填詞,好像一輩子都忙不完。 而且在他們的心理上,還有一個希望在支援他們這樣做,他們還希望自己寫的字、作的詩詞永遠流傳下來。 一個人儘管活到八十九十歲,但年齡終歸有極限的,他們覺得自己寫的字,作的詩詞能流傳下來,因而使自己的名聲流傳後世,是沒有時間限制的,是永久性的。 因此他們的人生,活得非常快樂,始終滿懷著希望進取之心。 以我自己來說,也差不多進到晚年的境界,可是我發現中年以上,四、五十歲的朋友們,有許多心情都很落寞,原因就是精神修養上有所缺乏。孔子深懂這個道理,因此非常注重詩與樂的教化,但他不是一個音樂家,也不善於唱歌,他訂了《樂經》,但失傳了。現在這一節書是描寫孔子聽到別人歌唱得好,他一定要求對方再唱一次。 當他學會了,“而後和之”

,和之就是照他的歌,依他的音樂曲調,另外再作一首,這便是和。 說到和,我們常常會在詩題上看到:“和某某先生詩”或“步某某先生韻,這類題目,”步“與”和“的差別:”和“就是照原來的曲調和內容再作一篇。(我們聽今天的歌,調子都還可以,但內容卻不行。 由此就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