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門裡的門為戶。他說哪一個要出外的人,能夠不經過門戶出去呢?出了門才走上正路,人一定要走上正路的,走邪門,行左道,終歸曲折而難有結果。這一段,也是說人一定要有作人的標準。儘管許多人,不走正道而得意一時,最後還是有問題。 不過許多人還是隻顧
315
203論 語 別 裁
目前,不顧自己的後果。 雖然我們看到不少人作惡多端,卻仍然安享天年,但是這筆帳終歸有來世結算的。
百無一用是書生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質”是樸素的文質;“文”是人類自己加上去的許多經驗、見解,累積起來的這些人文文化。 但主要的還是人的本質。 原始的人與文明的人,在本質上沒有兩樣。 餓了就要吃飯,冷了便要穿衣,不但人類本質如此,萬物的本質也是一樣。 飲食男女,人獸並無不同。 但本質必須加上文化的修養,才能離開野蠻的時代,走進文明社會的軌道。所以孔子提出“質勝文則野”
,完全順著原始人的本質那樣發展,文化淺薄,則流於落後、野蠻。“文勝質則史”
,如果是文化進步的社會,文化知識掩飾了人的本質,好不好呢?
孔子並沒有認為這樣就好,偏差了還是不對。文如勝過質,沒有保持人的本質,“則史”。這個“史”
,如果當作歷史的史來看,就是太斯文、太酸了。 我們要拿歷史來對證:中外歷史都是一樣,一個國家太平了一百多年以後,國勢一定漸漸衰弱,而藝術文化,卻特別發達。藝術文化特別發達的時代,也就是人類社會趨向衰落的時候。 如羅馬鼎盛時期,建築、藝術、歌舞等等隨之漸漸發展,到了巔峰時期,國運即轉衰微
316
雍 也 第 六303
了。 所以孔子說:“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兩樣要均衡的發展。 後天文化的薰陶與人性本有的敦厚、原始的樸素氣質互相均衡了,那才是君子之人。整個國家文化如此,我們個人也是如此。 所以我有時也不大歡喜讀書太過用功的學生,這也許是我的不對。 但我看到很多功課好的學生,戴了深度的近視眼鏡,除了讀書之外,一無用處。據我的發現是如此,也是我幾十年的經驗所知,至於對或不對,我還不敢下定論。 可是社會上有才具的人,能幹的人,將來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並不一定在學校裡就是書讀得很好的人。 所以功課好的學生,並不一定將來到社會上做事會有偉大的成就。 前天在×大考一個研究生,拿碩士學位,很慚愧的,我忝為指導老師。 還好最後以八十五分的高分透過了。 這個孩子書讀得非常好,但是我看他做事,一點也不行,連一個車子都叫不好。 書讀得好的,一定能救國嗎?
能救國、救世的人,不一定書讀得好。 假定一個人書讀得好,學問好,才具好,品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算是一個人才。所以我常勸家長們不要把子弟造就成書呆子,書呆子者無用之代名詞也。 試看清代中葉以來,中西文化交流以後,有幾個第一名的狀元是對國家有貢獻的?再查檢視歷史上有幾個第一名狀元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宋朝有一個文天祥,唐朝有一個武進士出身的郭子儀。 只有一兩個比較有名的而已。 近幾十年大學第一名畢業的有多少人?對社會貢獻在哪裡?對國家貢獻在哪裡?一個人知識雖高,但才具不一定相當;而才具又不一定與品德相當。 才具、學識、品德三者兼備,這就是孔子所講的“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不
317
403論 語 別 裁
但學校教育要注意,家庭教育也要對此多加註意。
人性的基本問題
關於“文質彬彬”一節,再深入就要進入個人具體的修養,和人性本質問題。 人性究竟是善還是惡?這是哲學上一大問題。 中國哲學的基本,幾千年來討論這個問題,都無法下定論,西方哲學也討論這個問題。 我們根據孔孟思想,認為人性的本質,本來是善良的。 最有名的《三字經》,第一句話就引用孔子“人之初,性本善。”不善都是後天學壞了的惡習氣。 所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孟子也曾舉例,說明人性基本是善的。 他說,我們走在路上,看見一個小孩子掉下井裡去,第一個念頭,第一件事一定是救人,不管這個孩子是誰,是仇人的孩子,或是自己的孩子,一定只要救人,所以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仁愛、慈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