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帝國所採取的承認雙重國籍的政策,旅居中國的歐洲人口(不含俄裔)從1913年的52。3萬人激增到1921年224。33萬,本國籍佔31%,俄裔外國及本國籍人口則增至358。4萬人。
其中俄國人口主要居住在新西伯利亞、東三省、遠東省,法裔主要集中在上海、福州,德裔集中在遼寧省、天津、青島、威海,比利時裔集中在天津、上海,英裔及愛爾蘭裔主要集中在上海、香港。
從一戰至今,帝國雖然沒有推出新的類似於175項的國民工業計劃,帝國工業依然處於技術和產品總量的快速擴張中。特別是在油脂、紡織、染料、化工、機械、電氣、汽車、冶金等重要工業領域擴充套件的異常迅猛。
帝國的化肥產量從1913年的170萬噸激增到1921年的4300萬噸,帝國汽車產量從1913年的14萬輛激增至1921年的38萬輛,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化肥和汽車工業大國,農業機械也從1913年的400萬馬力總量增加到1921年34億馬力,雖然這一指標僅相當於美國同時期的1/7,甚至只是美國1910年時期的1/3,但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是農業機械化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
農業機械化的推廣有一個極大的效應就是節省的勞動力資源。使得農業人口的勞動率和總產出快速增加,農業人口可以在種植莊稼之餘,從事其他副業勞動。增加畜牧業和果林業的同步發展,增加蔬菜、魚蛋和肉類的供應。
隨著工業機械的本國化和帝國財政信貸政策的支援,小型的鄉鎮企業也開始不斷湧現。推動國家鄉鎮化建設。
所有的一切都源於一個問題,那就是科技的發展。
201工程在現階段與其說是創新,不如說是更為快速的追趕世界科技,只要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無論是自行研發、仿製,還是直接透過針對性的招募外國專家,直接以最快的時間解決複製,或者是更直接以國家工程名義從國外引入買斷專利技術,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帝國在最短的時間內擁有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技術。
與201工程相對應的則是工業大臣鄭廷襄提出的“國民工業精湛運動”,試圖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一種可靠有效的工業質量管理體系。
雖然帝國在一戰期間大量出口了工業產品。但在質量上還是明顯處於一個較為低階的階段,英國人過去所說的中國貨是專門指奢華精美的瓷器,現在則是指中國那些便宜而粗糙的工業產品。
和王永江在農業所實施強硬政策一樣,工業部也採取了類似的資格證體制,學習德國。強制要求技術工人必須接受職業教育,對技術工人提供更多的資格分級保護和企業工藝培育減稅政策,激勵企業招聘和培養更多高階技工。
但是,想要最快時間的提高這些工作的效果,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直接招聘外國專家和優秀技工,聘請他們在工廠工作。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待遇,邀請他們擔任職業技術學校和中等專科學校的教職員,全面吸收歐洲的技術。
在國內,“國民工業精湛革命”更常見的一個稱呼是“國貨革命”。
革命這個詞在帝國已經有點被濫用的趨勢,但不可否認,它也確實好用,只要是能強國富民的革命運動,總是會迎來最為熱烈的響應。
在這個時代,國人的熱情是非常純粹的事,至少比一個世紀之後更為純粹和簡單,很多實業家在響應國貨革命的大潮中,甚至可以不惜成本的追求品質和工藝。
在這個激情四射的時代裡,實業總是和強國聯絡在一起,經辦實業的人也大多來自於上流階層,有著更多的抱負和希翼。
201工程就是這樣一個時代裡的特殊工程,為了追趕外國科技而存在的國家大計劃,不管是用什麼辦法,帝國也要有其他列強才有的科技,帝國甚至還要研發更高水平的科技,大部分投身於此的實業家、科研人員不是為了財富和名譽,而是為了一個強大帝國的光復夢。
我們是為了光復中華而努力的一代人啊。
只要我們的熱血和信心不是被那些軍閥亂黨無緣無故的浪費掉、消費掉,我們本就可以在這個時代締造一個屬於中華民族的成就和奇蹟。
國人為何不可在這20世紀的上半葉就能立足於世界之巔?
不錯,即便到這一年,在華皇立國十二年後,帝國的總產值也不過是美國的1/3,人均不過1/12,可帝國還在高速的發展中,國人的信心高漲,自尊心更為強烈,愛國忠君之思潮奮發而上,一切都是如此之美好,只要政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