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訓練演講和表達能力。
也許有家長不以為然,覺得有必要特意練演講嗎?我可以用當年回答程傑的話來做個簡單解釋。當時,孩子這麼問我“為什麼要練習演講”,我說:“當你的年齡越小,你演講的次數越多,那麼你未來的人脈、財富和時間就倍增的越快!”
能做一場好的演講不容易,用一個量化的比例來講,就是有一個“55387定律”——站在臺上演講的時候,要給聽眾一個這個人非常專業的感覺,這時觀眾眼睛看到的你的狀態佔55%,其次的38%是觀眾聽到的演講質量,比如語速、語調,還有語氣等等,至於內容,只佔7%。
這些能力提前訓練是非常必要的。比如,我自己有過這樣的經歷。1997年我留學歸來剛到大學工作,第一次走上講臺的時候,緊張得手直顫抖,都不能從粉筆盒裡拿出粉筆。結果我人生中給學生講的第一堂課,黑板上什麼都沒有寫下來。那45分鐘課講吓來,我對自己非常不滿意,因為表達很不清楚。之後,為了做好工作,我只得開始練習演講。那麼到現在達到了什麼效果,我不敢說和演講大師比,但至少需要面對很多人演講的時候,即使是幾千人、幾萬人,我也能非常自在地和大家分享我所理解的教育規律。
對孩子來說,父母教會他的怎樣將自己想要別人接受的資訊有效地傳達出去,這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當初我告訴孩子“成功人士都需要有公眾演講的能力”這句話,他真的聽進去了,也有認真練習,結果沒等到他獲得“大成功”的時候,演講能力就用上了。那次,他被選為瑞思學校專案助理研究員,需要站在北大百年講堂舞臺上面對數千家長演講,結果他用英語演講了十多分鐘,一點都不緊張,贏得了一遍又一遍的掌聲。
第9節,
那麼,孩子演講和表達能力從小該怎麼培養呢?
首先,我認為演講好的人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因而需從閱讀入手,還得嘗試將學到的東西在人前表達出來。
我們家有每天晚飯後出門散步的習慣,回來的路上會經過一個報亭,就每月買兩期《讀者》雜誌。等回到家坐在一起,每人讀一篇故事。這是我們家一天之中很幸福的時光。剛開始覺得孩子年齡比較小,所以我們的讀書規則是每個大人讀一篇小故事或者笑話,完了還得“上臺表演”——我們弄個小飯桌當講臺,“發言人”站在桌子後面抑揚頓挫地說:“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小笑話,這個笑話的題目是xx,笑話是這樣說的”
家裡大人說完了,就問程傑:“來,你來當評委,你看我們誰演講得最好?你覺得他哪一點說得好啊?”程傑歪著腦袋想一會兒,點評說“外公說得最好”。然後我就問他:“喔,外公說得最好啊?他說的是什麼呢?能不能請您上臺模仿一下?”
這樣小傢伙就會上臺模仿。一開始有的句子也說得磕磕巴巴,但多數時候還是能把剛才外公說的笑話大致複述下來。然後我們一起給孩子鼓掌,誇他剛才聽故事不但注意力集中,還有自己的評分標準,真是個好聽眾、好評委。這樣讀書、講笑話的“公眾表演”持續了3個月後,我們有意識地提高“難度”,幾個大人輪番上陣,從講笑話故事到後來講小故事,句子越來越長,情節越來越曲折。5歲多的孩子愛玩,這種講故事的遊戲他每次都積極地參與。一段時間後,他不僅能複述本期“優秀選手”講的故事的內容,有時候還有意無意地模仿別人演講時的神情和姿態。
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說:“我不想模仿你們了,我想自己講。”他敢自己講了,這本來就是我們期望達到的目的,所以從那以後,他就從“客串角色”晉升為“主角”,每天5分鐘演講時間,他第一個“上臺”。
我們家這個每天“公眾演講”的習慣一直堅持到孩子8歲的時候,前後大約3年的時間,他的語言能力與日俱增,而且他大腦裡因此裝有了無數好笑的素材和故事,所以他每天都過得特別開心。
當孩子做這樣的公眾演講練習時,是在儲備各種必要的知識,同時也鍛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比如我們家的“5分鐘公眾演講時間”後來又增加了一個程式——講完後都及時“點評”,家裡每個人都分享今天聽故事、講故事的感受。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程傑看到後,透過比較、對照、被啟發,在實踐中自我改進,自幼就訓練了自己的思維能力。因為演講呈現的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語言表達背後不僅需要個人才識,更要求他能把握好一個說話的邏輯性、思維的邏輯性。
在程傑很小的時候,我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