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4部分

“李郎,不如我也留下來照顧大姐。”

李驚雁想了一下,笑道:“京城我熟人多,父王雖不在,但還有我兩個兄長可以幫忙,我還是留下來,還是讓小雨去照顧你的起居。”

“算了,簾兒沒幾個月就生了,你們都留下來,我也好放心,就這麼定了。”

他話音剛落,只見大管家連滾帶爬地跑進來嚷道:“老爺,快到門口去,聖旨到了!”。

李隆基這幾日出奇的勤政,每天都要在他的御書房裡呆上四個時辰,一方面是要填補東宮缺位所造成權力真空,而另一方面他要

子李亨地陪葬:罷相。

在大唐的政體中,皇帝與相國有著相互制衡的作用,也有著明確的分工,一個負責國家大政方針的擬訂,一個負責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李林甫的宰相才幹堪堪只能算及格,論才能,他比不過勵精圖治、將大唐推向開元盛世地姚崇、宋璟說、張九齡;論務實,他也比不過開拓漕運、促進大唐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緊密融合的裴遵慶,但他卻做了十五年的宰相,這是由於他與大唐皇帝李隆基之間有著太多不可告人地內幕。

忠心,姑且可以這樣說,他毫無保留、不折不扣地執行李隆基的明示和暗示,廢前太子李瑛李適之、罷章仇兼瓊,炮製東宮案、韋堅案、王忠嗣案,一切不利於君權擴大的人和事,李林甫都忠實地執行李隆基的部署,衝鋒在前、做盡了惡人,他就是李隆基的一條狗,而現在狡兔已盡,是需要將這條狗宰掉以謝天下的時候了。

在相國地繼承者上,李隆基最終選定了楊國忠,他乖巧、聽話、沒有政績基礎、能力也不突出,足以讓自己牢牢地控制住他。另外他還是楊家的勢力代表。對楊家的崛起李隆基是深思熟慮過的,表面看是楊貴妃得寵地必然結果,但實際上也不盡然,大唐地朝政在很大程度上被世家所把持,尤其是地方朝政,裴、韋、崔等等世家,他們互相聯姻,關係盤根錯節,需要不定時地用一股新鮮的勢力來衝擊它。李隆基便看中了出身市井的楊家。

用外戚來衝擊朝廷地傳統勢力似乎是大唐的一個傳統,如唐太宗地長孫氏、唐高宗的武氏到現在唐玄宗的楊氏,都是一脈相承。

大政方向已定,現在需要選擇最佳的時機,本來趙奉璋揭露李林甫放縱家人強佔土地便是一個最好地契機,可惜章仇兼瓊多事,將打擊面擴大。激起了眾怒,使李隆基不得不緊急剎車,放了李林甫一馬。

最佳的時機已過,李隆基便抽身到雲端。將楊國忠推出與李林甫進行過招,並不時給楊國忠加油、助威,他一直在旁觀,若楊國忠有可能將李林甫擒獲,他就會毫不猶豫地將李林甫打入十八層地獄,可事實上楊國忠讓他失望了。沒有得力的干將、沒有雷霆手段、沒有適合的策略。

只是不痛不癢地撓了李林甫幾下,拿走幾本帳,卻將趙奉璋留給了李林甫,結果被刑部果斷杖斃,還有蘇州縱火案的證據,也被李林甫搶先拿走。

而楊國忠自己呢?先是楊琦被李清打斷腿而不了了之,然後又是他的兒子在妓院將吏部郎中殺死了,這一切的一切都看出此人在能力上地怯弱。或許他是在倚賴自己,可這恰恰又是李隆基不願過多給他的。

於是。李隆基的目光又投向李清,原本是他的第一人選,得力、幹練,素有謀略,在東宮案中將李林甫打得灰頭土臉,按理應是對付李林甫地最佳人選,尤其現在章仇兼瓊已逝,由他來接章仇兼瓊的班是最合適不過。

但李隆基的眼光卻看到了十年、甚至二十年以後,他是用來輔佐自己繼承人,是用來取代楊國忠的人選,就如同今天他用楊國忠來取代李林甫一般,而李清現在最大的弱勢就是他的年輕,但這也是他最大地優勢,來日方長,須將他好好雪藏起來才是。

這時,魚朝恩輕手輕腳走近,低聲道:“皇上,戶部侍郎李清在宮門外候旨!”

“宣他覲見!”

魚朝恩轉身去宮門外宣旨,李隆基卻從桌案上取過一本奏摺,這是李林甫剛剛送來的最後一批人事調動方案,李清赫然列在第一個,外放為安西都護府副都護、安西節度副使兼長史。

這和李隆基欲調他到蘇州為刺史的想法相差甚遠。

按大唐的人事制度,六品以下官員一般由吏部按照資格和空缺,擬定官職,上報宰相,再經由宰相反覆核查後,請示皇帝下旨授官;而五品以上,則不由吏部擬官,而要直接上報宰相,由相國考量擬定;到了三品以上的官員,則由相國上報皇帝,由皇帝來親自擬定,所以李清一定要經過李林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