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這就是政治,政治需要考慮功勞,但也絕不會嚴格按功勞的大小確定每個人的身份地位。因為有些人功勞很大,卻不合適那個位置,或者說有人比他更適合。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地方,去做合適的事,這就是政治。簡單點說就是平衡,平衡各方面利益、關係,達到最佳的配置,那才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否則只能功敗垂成。劉邦是這方面的高手,而項羽恰恰是這方面的弱智,對於誰來當皇帝那個角色,孰優孰劣就一目瞭然了。
張耳是曾經的趙王,在這裡有聲望、有人脈、還有地位,更重要的是張耳自己很想當,並且和劉邦的關係還很好,他來幹這份工作很合適。當然,主要是劉邦會很來事,他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精髓,就這樣張耳稱王了。
稱王后的張耳很高興,但現在的劉邦很著急,因為此時的劉邦正被項羽圍在滎陽城內敲打。
劉邦在滎陽的事情我們在前邊是做過介紹了的,而此時的張耳、韓信也很忙活,因為項羽在圍困滎陽的同時,也不忘派遣騎兵渡過黃河攻打他倆。因此在這段時間裡,這兩位仁兄也基本算是正副救火隊長,四處滅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趙地城邑全部平定了下來。趙地平定了,可劉邦還在受氣,因此又連忙派人去滎陽支援,可不幸的是派去的人很不幸地被項羽趕了回來。
再後來的事前邊也介紹過了,劉邦逃出滎陽,在關中帶兵攻下成皋;後來項羽又把他趕了出來,一路長跑,趕到趙地;再後來劉邦親自帶兵南下修武和項羽對壘去了,當然韓信也在隨後沒幾天也開始向齊國進發了。在齊國,韓信將實現他的夢想,達到他這一生的巔峰。
第五章 楚漢爭鋒—(十七)奪軍
滎陽大戰,劉邦先後兩次奔逃,一次比一次跑的可憐。
這一次,劉邦幾乎輸掉了所有的本錢,連關中家底都一併放到了滎陽,這使劉邦痛苦不堪。從成皋逃出來後,劉邦把逃跑路線鎖定到北方趙地,在那裡駐紮了兩個人,一個人是韓信,另一個是張耳。劉邦相信在趙地他會找回自信,事實也正如其所預料,因為他駕馭下屬的手段絕對一流。
劉邦渡黃河,馳修武,一路向北,幾天後終於趕到韓信、張耳的軍營。早晨,天還未亮,劉邦自稱漢王使者,叫開營門,騎馬直奔韓信、張耳營中。此時的韓信和張耳都沒起床,正摟著被子睡大覺。對劉邦而言這正是絕佳的機會,因為睡著的絕對比醒著的好對付。因此劉邦趁此良機,派夏侯嬰先後衝進韓信和張耳各自的臥室,拎起領兵印符就走。而此時的韓信和張耳,依然矇頭蓋臉的睡大覺,對發生的一切渾然不知。不過也可以理解,人這一輩子,碰見有人偷印符的機會並不多,如果是個普通人幹這種事,肯定是覺得自己活得時間太長了。因此那兩位大哥做夢也不會想到,會有人能幹出這種事情。
就在韓信和張耳接著睡大覺的時候,劉邦卻很忙碌。利用印符召集來諸將,重新對各個將領的職務進行調整,一舉奪取韓信和張耳的領軍職責,把他倆人閒置高閣。
兩位睡覺哥醒來後,發現印符丟了,大吃一驚,也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異常惱火。竟然有人幹這種事,在眼皮底下竟然偷印符,找死呢。
剛準備發火,就有人過來稟報,漢王已經來過,並拿走了印符,這使得韓信和張耳大吃一驚,連忙跑過去求見劉邦。
站到劉邦面前後,他們才曉得這一覺醒來竟然換天了,自己的兵權被解除了,這多少有些讓人心驚。
也許你會問,韓信和張耳不就是劉邦手下嗎?直接把他倆叫起來,安排他倆幹活不就完事了,劉邦何必六指撓癢——多此一道?
你如果真的這麼認為,說明你太不瞭解政治,也太不瞭解軍隊。
戰亂年代,十足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至於誰是大哥,誰又是小弟,並不完全是固定的。有實力就能當老大,沒實力只能當馬仔。俗話說脫毛的鳳凰不如雞,曾經的老大一旦實力衰退,就可能喪失說話的資格,甚至會丟掉自己的性命。早上的大哥,晚上可能就會變成囚犯,甚至變成一具屍體,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多少年來血的教訓。
劉邦很清楚這一點,更很曉得如何掌控這一點。他只願當老大,至於小弟的角色,不好意思,反正我不願意幹。
而這次奔逃,帶在身邊的只有夏侯嬰,基本上算的上是孤家寡人了,要實力沒實力,要兵力沒兵力。雖然灌嬰、繒賀、靳歙等嫡系人員也在這裡,但畢竟這些人近些日子來一直跟著韓信,到底聽誰調遣還真是個未知數,並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