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獨享有的神秘是一種深度感、歷史感和真理感,人們雖然知道它,但卻是學不來的。

在中國當代都市社會,產生偉大孤獨的矛盾機制已經漸趨消失,而個性化的體驗卻日漸成熟。在此意義上,我認為,小資情調的孤獨體驗是中國當代社會日益現代化西方化的體現。既然當代生活的凡庸性日益磨蝕著人的個性,既然這種磨蝕讓人喘不過氣來,既然這個時代註定產生不了偉大,那麼為什麼不以一種孤獨來與之相抗衡呢?但是,對於小資們的孤獨來說,現實生活只足以釀造平庸,而不足以釀造孤獨所需的一種超絕的精神。歷史則已經被解構,更無從獲得釀造孤獨所需的精神資源。因此,小資們欲獲得一種對抗現實的距離感,就只能取之於西方的或準西方的體驗。世紀末與世紀初的中國當代都市文化是一種雜色文化,後現代拼貼術就成了都市中的先鋒小資對抗傳統與現實的主要方式。

換言之,一種具有小資情調的孤獨具有這樣的意義:它是一塊自戀的領地,惟有在這裡,小資們才能無所顧忌地自我欣賞,與心靈對語。這個領地擁有高度的自由與自治,任何權力都無權打擾,它的門上寫著:“非同調者免進!”當然,在這一自戀的大地裡面,最適宜的方式是獨賞,“獨賞”幾可成為“孤獨”的代名詞,它徹底改變了“孤獨”的被虐性和令人痛苦的感覺。時下最熱門的“小資”讀物——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便提供了這種獨賞的經典小資感覺——人,人生,在本質上是孤獨的,無奈的。所以需要與人交往,以求相互理解。然而相互理解果真是可能的嗎?不,不可能,宿命式的不可能,尋求理解的努力是徒勞的。那麼,何苦非努力不可呢?為什麼就不能轉變一下態度呢?既然怎麼爭取理解都枉費心機,那麼不再努力就是了,這樣也可以活得蠻好嘛!換言之,與其勉強透過與人交往來消滅孤獨、化解無奈、不如退回來把玩孤獨、把玩無奈。

這種“把玩孤獨,把玩無奈”,道出了小資們在自造的孤獨天地裡面的自戀遊戲。“把玩”即是一種品味,即是一種咀嚼。也可以稱之為“抉心自食”,但並不痛苦。這就是世紀末世紀初中國當代都市具有小資情調的孤獨情態。

八哥評論:

80年代後女孩們,那些被我們所反覆申說的奇異姿態不是真正的孤獨,那只是種“戲擬”,而真正的孤獨可能還在蟄伏,它所意味的深重,可能世人無人能承受。 。。

5。快樂、自由、孤獨、小資的獨…

中國二十幾年的改革開放,鑄就了五彩斑斕的都市生活以及與這種生活相適應的生存姿態。在探討都市中的小資情調的時候,一個群體在我們的視野中若隱若現,這就是都市社會中日益壯大的一群:獨身一族。

90年代,中國的都市社會隨著“市場經濟”的長驅直入,整個的風氣似乎都為之一變,儘管這“一變”早就在暗中開始蠢動了。“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就像崔健的歌詞一樣)這就是人們的普遍感覺。不可小覷了這種感覺,這裡面表露著一種無奈,一種認可,同時亦暗含著一種欣慰快感。這種被分化得零碎而普遍的社會意識,為那新的獨身者姿態的出現,準備了社會心理基礎。除此之外,也許更為重要的是一種經濟方面的變化。“市場經濟”程序在中國都市社會的開展,造就了愈來愈多的經濟成分,外國資本、私人資本、公私或中外混合資本在城市之中尋尋覓覓,尋找著發財的機遇。它們是中國都市生活表層下面湧動的暗流,按照它的本性,它必得尋找某種體現、凝聚力量的實體。於是人們就可以看到,北京的中關村、上海的浦東新區那些崛起的公司和它們的巍峨大廈。

這些相對自由而靈活的經濟實體和分配方式,為中國當代都市的小資生活提供了可能的前提。也正是在小資生活之中孕育了新一代的單身族。換言之,我的看法是,90年代以來的都市經濟發展,為都市中的具有小資情調的單身生活提供了物質前提,而與之相適應的觀念上的改變,使得這樣一種生活方式,為人們所默許或認可。須進一步指出的是,作為一種自覺的生存形態,近年來,它已經不再滿足於人們的認可了,而是竭力張揚其價值與快樂,顯現著這樣的方式特別值得一提。“一個人的世界要多精彩就有多精彩,真的會‘爽’死你呀!”小資們當會如是說。

應當予以明確的是,這裡所說的單身者一族或獨居者一族,是中國當代都市中的這樣一些人:她(他)們是超過了結婚年齡的青年男女,大致的年齡分佈是在22歲到35歲之間,以都市女性居多。她(他)們一般地說都有比較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