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弘率領部隊集中步槍,機槍火力,向南北兩個方向猛烈地打了一陣,引得兩邊的敵人更起勁地打了起來。
漆黑的夜裡,伸手不見五指,敵人南北雙方都感到“新四軍”火力猛烈,但黑夜中,任何一方都不敢貿然前進,都在發揮自己的火力優勢。
輕,重機槍,大炮瘋狂發射,都企圖壓住對方火力,南邊炮彈落到北邊,北邊炮彈在南邊炸開,響成一片。
時而硝煙迷漫,時而發出閃光,炮彈爆炸的閃光,劃破了黑暗的夜空。
緊接著,是被炸的日軍發出的鬼哭狼嚎聲,在炮彈爆炸的間隙中,還聽到被炸傷的日軍低沉的呻吟聲。
看來,雙方的大炮大多都擊中了目標。
天色微明,炮聲漸漸稀疏,接著槍聲也停了下來。日軍慢慢覺得打得不對勁,
雙方派人一查,原來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各個陣地上的死屍遍地皆是。
兩地的敵軍指揮官,都氣得哇哩哇啦直叫,又互相指責起來。
日軍相互打一夜,傷亡慘重,而且是自己打自己,垂頭喪氣,已喪失了鬥志,哪裡還能經得起新四軍部隊的打擊,蜂擁搶過河,向北逃竄,被新四軍擊斃的,溺水而死的無數,河面上漂了一層日軍的屍體。 。 想看書來
第八十三章.生死予奪的權力
一.
“腹有書卷氣自華”,人亦如此,一市,一區也應如此。
而城市的“腹中書卷”,便是生活在其中的文化人士和藝術家。
他們的創造,典故和回憶,或構建或延存著某一地域的文化氣息和藝術氛圍。
漸漸地,該地的“氣質”得以顯露和長存。
臨街的視窗,一株法國梧桐樹,枝繁葉茂。
白天可坐擁陽光,夜晚則隔窗望月,初春忘了剪枝,而在夏天裡,樹枝就要伸進窗子裡面來了。
上海戰火連天,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一派荒蕪慘淡的景象。
都市裡的老客們都覺得,真正的上海味道,唯獨要到那條條小里弄去尋。
這些鬧市旁的“小街”,少了車水馬龍,多了精巧別緻的文化。
走在這些曲折幽靜的小路上,老客們依然指得出哪些是原汁原味的石庫門,哪片老洋房是法國鄉村風情,那家小店定做高階西裝,哪家小咖啡店最有情趣。
舊上海一貫的風味是西洋味,古典風,實用性,平民氣,“老客”們則是在這種文化的沉澱中品味出了滄桑感和多極化。
生命就宛如一段旅程;當揚帆啟程時,人們總是有帶著無數對旅程的憧憬與希望。
一個帶著理想出發的人是永遠不會被生活的巨浪拍入冰冷的水中的;而一個沒有理想;沒有追求的人踏上生命之路時;就會漫無目地的亂撞;最終消失在風浪中。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江抗計程車兵大多數來自農村,很少來自城市,更少來自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
但新四軍江抗中不少部隊中的兵員恰恰都是上海人。
他們中有一部分是透過各種曲折的方法自己投身到隊伍裡來的,有一部分是早期受地下黨發展的,也有相當部分是部隊請求地下黨主動前往上海秘密擴軍的結果。
當時,黨中央指示,要在蘇南迅速發展起10萬人槍次的抗日武裝力量。
為了避免暴露身份,在擴軍中,地下黨只是起輔助作用,並不能直接出面。
擴軍人員都由部隊直接派遣。
他們日夜深入到曹家渡,小沙渡,外白渡橋等失業工人群集的地方,開展工作。
除此之外,還透過串聯,熟人關係等方法,使得擴軍延伸到一部分學校和商場內。
上海來的戰士帶給部隊的是一種新鮮的氣象。
上海兵的個人素質普遍都比較高,據說在一個團裡光高中畢業生就有幾十名,就是大學生也並不稀奇。
“這些大城市來的同志知識面廣,政治覺悟高,個個朝氣蓬勃,是開展政治思想工作的有力助手。”
二.
這裡外表看是一座粉牆黛瓦,木結構的普通民宅。
走進去細看,是一座前二層後三屋的建築,最下層設有一個小暗室。
有人說,這屋裡機關重重,可藏暗器,設伏兵,也便於逃命。
屋裡有一明一暗兩條樓梯,明梯在前,暗梯在後,呈螺旋狀,僅容一人側身而過,設在壁櫃,布幔之後,不易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