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一生產力”

我們都知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其實,科學技術只是現在的第一生產力,在人類歷史上,體力、物力都曾是第一生產力。這是由生產力的三要素及其系統化演變決定的。

體力、物力、智力是生產力的三要素。三要素是全部生產力的基礎和細胞,任何生產力都有第一要素作為第一生產力。歷史就像一條長河,社會生產力在整體上決定著這條長河滾滾東去、奔流不息的狀態,第一生產力則在內部決定著這條長河如何被分作三個段落,如何被分作上、中、下三遊。此為第一生產力決定論。

*奠定了第一生產力決定論的理論基礎,其中最典型的是這樣一段話: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孤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係,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

1 “第一生產力”勝利了(3)

人的依賴關係也即肉體依賴關係,以體力第一生產力為基礎;物的依賴性也即生產資料的依賴性,直接就是物力第一生產力;自由個性也即自由創造和創新,只能以智力第一生產力為現實基礎,例如現在的以發明和發現為核心的自由職業者,比如科學家、發明家和所謂“獨立經濟學家”等。

體力第一生產力與原始社會

在體力、物力、智力三要素中,體力是天然的生產力,因此是最初的第一生產力。以體力為第一生產力的生產方式是原始生產方式,這時的社會就是原始社會。在原始生產方式裡,人的肉體的體力即人的天然因素佔據主導地位,體力在生產力再生產中直接發揮決定作用,而且人們能夠意識到這種決定作用,並將這一原則視作必須堅持的經濟制度。

原始社會財富的積累表現為個人財富的積累,原始社會的商品交換主要表現在個人之間的、直接的物物交換,這種交換最初發生在村落內,後來發展到村落間、部落內。原始社會晚期,交換關係從價值形態(物物交換)發展到貨幣形態(貨幣交換,最初的貨幣是精美的石塊和貝殼等),作為剩餘價值積累起來的貨幣掌握在剩餘價值創造者個人手中,死後或陪葬墓中或傳給後代,一般不出家庭和氏族的範圍,這是最初的價值形態的所有制,也是最初的產權,而且是最初的個人產權和家庭產權(這也是被民間認可的最初的法人產權)。

物力第一生產力與階級社會

物力為第一生產力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生產史的第二形態。此時,人造物的作用,即生產資料的作用,在生產力三要素中佔據主導地位。為了讓生產資料發揮最大價值,這些生產資料必須有自己的意志,也就是實現人格化。生產資料的意志化和人格化產生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由所有者對生產資料及其生產過程和產品進行管理,並且將這一管理制度貫徹到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這就是階級社會。這是現在的人們記憶猶新的東西。

1863年1月28日,*在給恩格斯的信中寫道:“我正在對機器這一節作些補充。在這一節裡有些很有趣的問題,我在第一次整理時忽略了。為了把這一切弄清楚,我把我關於工藝學的筆記(摘錄)全部重讀了一遍,並且去聽威利斯教授為工人開設的實習(純粹是實驗)課(在傑明街地質學院裡,赫胥黎也在那裡講過課)。”(《*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2頁)

當時,*45歲,已經是非常成熟的飽學之士了,是什麼東西值得他如此重視?顯然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問題,用他本人的話說,涉及證明人們的社會生產關係和這些物質生產方式的發展之間的聯絡。事實上,*正是從這個時候起將經濟學的研究重心轉向第一生產力的。過去的*學說史研究嚴重忽略了這個問題。

透過一番深刻的研究,*得出了兩個結論:

第一,在什麼情況下,物力(即生產資料)成為第一生產力。磨的情況和壓力機、機錘、犁等等的情況完全一樣,即使動力是人力或畜力,但是打、壓、磨、粉碎等等實際工作,從一開始就不需要人的勞動。也就是說,當人的體力勞動從打、壓、磨、粉碎等等實際工作中解放出來從而成為這些工具的駕馭者的時候,物力(即生產資料)就成為第一生產力。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