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道里發生了眩暈,他回過頭來問候了我一句:“關老師您沒事吧?”我就給他寫了一封感謝信,表揚他學會關心人了,鼓勵他做得更好。可是他的家長對這一切都不以為然,眼睛只盯著成績,挑剔年輕老師的教學,埋怨學校不安排校車接送學生,甚至把家裡的鬧鐘撥慢15分鐘,為了讓孩子多睡一會兒而遲到。像這位家長的種種做法,能說和學校的培養目標一致嗎?
聚焦於學生分數的家校合作,成功機率很低,是現今教育體制下的一種無奈。即使一段時間家長、學校抓得很緊,配合得不錯,成績一度上升,但往往很難保持,因為“治標不治本”,只能給家長和老師一瞬間的欣喜。江西那位趙××同學滿腹牢騷:“語文老師沒完沒了地讓我們分段寫中心思想,我不明白,一篇好好的《荷塘月色》何以能讀得如此支離破碎?這些東西實在用處不大,學也白學,還容易把人的正常邏輯搞亂。”就這種心態,老師和家長逼著他把《荷塘月色》背得滾瓜爛熟,就能提高語文成績嗎?這種“短期行為”,“現實主義”家校合作正在被家長和老師們實施著;數學老師讓家長在孩子不及格的卷子上簽字;化學老師讓家長督促孩子默寫化學方程式;語文老師讓家長看著孩子背《出師表》……每一科老師的目標都很明確——家長要監督孩子提高我這一科的學習成績。
有些家長真是儘自己最大努力去“配合”老師,可惜能力有限,再說孩子未必聽你的,跟孩子打著鬧著“狠抓”了五科,可能也就一科成績有點起色。於是這科老師高興:“你看家長抓了和不抓就是不一樣。”其他幾科老師就會埋怨:“這家長不負責任,我也沒辦法。”我每每看到這種情況總會發出“可憐天下父母心”、“可惜老師敬業情”的感嘆。其實老師和家長很多時間是在做無用功,在一廂情願地為實現自己的目標“鞠躬盡瘁”,而孩子們的反應是怎樣的呢?聽一聽這近乎冷酷的回答:“這段時間網上開始談論‘家校合作’,近來爸爸也總說這件事,還說要和班主任及任課老師好好溝通溝通,研究一個使我‘浪子回頭’的方案。我覺得好笑,我本人既然提不起興趣,你們還合作什麼啊?也不問問我究竟是怎麼想的,似乎完全與我無關。你們這樣不把我們的感受當一回事,就不怕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嗎?”——這是孩子的真實心聲,而且很有代表性,不過是絕大多數孩子“不敢”坦露的心聲罷了。
誤區二:“家長陪讀”就是合作
今天的家長真不容易,在自己的工作崗位打拼之餘,有相當多的人,花費相當大的精力在孩子的學習上,花錢擇校,請家教等不說,就是“陪讀”——檢查作業,親自輔導,給孩子報聽寫,額外加作業,甚至就坐在孩子旁邊監督學習的,也絕不在少數。以我剛剛送走的一個初中畢業班為例:全班49人,家庭環境相對寬鬆,不直接過問和干涉孩子學習的也只有四五個家庭,一一列舉,值得思考:
孫遜,女,爸爸為留日博士,孩子隨父母在日本生活學習了4年,有著良好的心理素質、良好的品格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父母只把握大方向,教育方式民主化,孩子有很大的自主權,業餘時間參加校田徑隊,愛讀書,喜繪畫,練書法,興趣廣泛。學生會競選落榜,她感到不公平,想去找校長理論,媽媽表態:你認為這樣做是對的,我就支援你。最後中考報志願,也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願。中考成績482分,班級第四名。
王曉妍,女,出身知識分子家庭。從小遊歷過許多國家,興趣廣泛,業餘時間騎馬、打籃球、用電腦繪畫等。平時學習很輕鬆,除英語成績優異外,其他各科中等水平,家長實行寬鬆管理,給孩子最大的自主權。只是在初三下半學期家長對成績不滿意,才過問和監督了一下,中考475分,在班裡排第八名。高於平時成績,輕輕鬆鬆考上理想高中。
曹索米,男,爸爸是中央電視臺《魅力12》節目主編。媽媽是海淀區某高中代課英語教師。家長全部精力都在自己的事業上,完全無暇顧及孩子,連吃飯都經常是各自在飯館解決,更不用說直接關心孩子的學習了,一切自主,一切自然。他最大的愛好就是上網玩遊戲或聊天,看起來似乎“不務正業”,但實際上該幹什麼心裡比誰都明白。中考490分,班級排名第二,還稱沒考好。
郝志旭,男,與上面三位同學不同。他的父母不太為他學習操心的原因是這孩子省心。他智力平平,反應不算快,數理化相對費點勁,但憑藉認真的態度和良好的習慣,語文、外語有明顯優勢。從不用父母看著、逼著學習的郝志旭,憑藉自己的實力,中考472分,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