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西班牙人佔據菲律賓,此時稱為呂宋。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發掘了大量的銀礦,十分富有。華人海商把絲綢、瓷器販到呂宋的馬尼拉去,賺鷹元比索,西班牙人再裝船販賣中華貨物到歐洲,利潤豐厚。
和荷蘭人做買賣的也有,常常有商販把貨物販到巴達維亞去,那裡是荷蘭人在印尼的殖民地。荷蘭人號稱海上馬車伕,華人海商販來的中國奢侈品被他們裝船販賣到全世界。
從南洋回程時候商船多帶些胡椒、香料、珍珠之類的特產回程。李植剛穿越時候家裡做的胡椒生意,貨源地就來自南洋。有時候商販會帶些西方殖民者在非洲販來的象牙和黃金。但比起物產豐饒的華夏,海外的商品可以販回中國的並不多,商船回程帶的最多的還是銀子。
不過南洋航道方向在正南方,從廣東、福建出發距離更近,路程只有北方海商的一半,北方的商人競爭不過。所以南洋的海商多是廣東、福建的商人。
另外一條航道,就是東洋倭國的航道。
所謂倭國就是後世的日本,此時大多數時候被稱為倭國,但倭國人自稱日本,於是漸漸也有人以日本稱呼。倭國在中國東面,盛產白銀、黃金和銅,所以物價很高。倭國的高物價導致大明的廉價商品在日本十分暢銷,無論是什麼商品,只要販到日本去都有利潤。
但倭國有一個人數很多的武士階級,這個階級是要穿絲綢衣服的,高階武士穿的武士服都是絹的,武士家族的女眷穿的也是綢羅。所以日本對中國的生絲需求很高,跑東洋的商船販賣的大多是生絲,在天啟年間利潤率能有百分之一百五十。
當然,隨著日本的白銀外流,中國的白銀流入,這種巨大的價差逐漸減少。到了崇禎十二年,一擔生絲的利潤只有三、四十兩。
從倭國販回的船隻,則大多攜帶銅、倭刀和俵物,當然帶的更多的還是銀子。不管是東洋還是南洋航線,都大量往中國輸入白銀。
對於北方的商人來說,比起南洋,近在咫尺的東洋就近多了,北方的海商以跑東洋為主。
查雲克跑的航線,就是東洋倭國航線。因此他配給李植的翻譯只會說日語,測量員只懂得東洋航線。在這些條件限制下,李植也沒法跑南洋,之能走東洋。
李植第一次出海,也不知道什麼東西在日本暢銷,所以就什麼都採購了一些。
李植買了五十擔上好的登州白生絲,作價一百七十兩一擔。
李植此前聽查雲克說上好的登州白生絲只要一百七十兩一擔,便也拿這個價錢去找那些大絲綢商人。
天津是個南北貨流集散地,什麼東西都買得到。李植買生絲是讓鄭開達去買的,那賣絲綢的商人開始還不願意這個價格賣給鄭開達,說鄭開達是新面孔,要一百七十五兩一擔。結果鄭開達把李植太子太保的名頭一報,那商人嚇得立即降了價。
除了生絲,李植還帶上了二萬匹紡織工廠生產的李家精布。
李家精布在大明大量銷售會衝擊大明小民男耕女織的經濟體系,李植不敢生產太多。但賣到日本去,就沒有這樣的顧慮了。(未完待續。)
第三百零一章 朝鮮半島
李植還帶上了五萬斤坩堝鋼。李植的鍊鋼作坊每個月能生產兩萬斤坩堝鋼,這些鋼材一個月大概能賣一萬斤出去,但價格只能賣一兩五錢。據說日本對大明廉價鋼鐵的需求很高,李植帶上一些去日本試試水,看坩堝鋼在日本能賣多少銀子。
若是賣得好,李植可以擴產坩堝鋼。
其他的玻璃、鏡子,李植也帶了一大堆。這些玻璃製品不好運輸,要用大量的紙包著。不過好在單價昂貴,稍微運一些就值很多銀子。
然後是肥皂,李植裝了四十大箱肥皂上船,每箱有八千塊,合計三十二萬塊肥皂。
再加上一些雜七雜八試探市場的產品,李植裝了滿滿一船貨物。
李植的貨物裝船是從大沽的天津大沽的碼頭上裝貨的。天津本是海洋貿易重地,不少入京的南方貨物都是從大沽上岸的,一些發往江南的貨物也是從大沽上船,再透過海船運往江南、嶺南。這些運貨的海船中官船、民船都有,使得大沽成為一個頗熱鬧的海港。
李植如今勢大權雄,又是天津總兵,在大沽經營海貿也沒人敢反對。李植大搖大擺地四出採購,裝貨上船,沒有一個人發聲阻撓。
其實說起來如今大明的海禁已經基本上廢除了。雖然天子只在福建一省開海禁,但既然開了福建海禁,就說明朝廷上百官對海商不再敵視,也不會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