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位於北緯四十度。就氣候而言,對北京倒並無什麼不良影響。處於同一地理位置的紐約,義大利南端,希臘北方及伊朗也是如此。北京冬季陽光明媚,夏季雨水充足,這種結合看起來非常理想。雷公自十月份離開北京整整一個冬季。湖面、池塘結了一層薄薄的冰,鄉村的孩子們就穿著布鞋在冰面上滑來滑去,有時藉助於綁在腳上的乾草溜冰。(據馬可·波羅先生記載,忽必烈汗和他的王子們曾舉行過溜冰遊樂會。)氣候乾冷得刺骨,西山頂上可能會被雪覆蓋,但這很少見。乾燥、稀薄但卻明亮的太陽將地面計程車照成明淨的淺黃色。鄉下的土被嚴寒凍得龜裂開來。
冬季裡,西山的小羊長出了濃密的羊毛。人們逃進了掛著厚棉門簾的大門內,門簾上有木板加固以防寒風吹得它嘎嘎
圖7炮
響。在酒館裡,蒸氣與人們撥出的氣體混雜在一起,七十度老白乾的氣味與芳香的洋蔥,烤羊肉味混雜在一起。男人、女人們都明智地穿上了內樹皮毛的長袍。羊皮非常便宜,甚至連黃包車伕也能買得起。衣服末襟附著一冬天的灰塵。老人們的斗篷,通常用布或絲綢製成,黑色或紅色的頭飾,系在頭上,繞在脖子和肩上。穿著上一個最明顯的習慣就是將褲角用帶子系起來,起到防塵和保暖作用。此外還有一種穿法,就是棉褲外穿上套褲。這套褲也是在腳踝外扎住,但是後面的褲腿上口被去掉,前面的褲腿系在腰上,這樣既保暖又不妨礙腿的自由運動。
屋子裡是用炭火盆取暖。燃燒的木炭放在廚房中,直到不冒煙了再放人銅盆裡,蓋上熱灰。窗戶用厚實、耐用、柔軟的紙矇住,可用來隔離冷風和熱氣。真正的禦寒措施要屬土炕。那是修在屋內的臥榻,通常是順著屋子的長度而設的,能有七八英尺寬,和一般床的長度一樣。這種炕用泥和磚築成,生火和通風都在屋外,白天它的功用是代替座椅,晚上才用作床。不富裕的家庭,取暖裝置很有限,冬天裡可能全家人都擠在一個熱炕頭上睡覺。通常人家用草蓆子鋪地,富裕家庭卻用豪華的厚地毯。人們在外衣內穿了幾層內衣,晚上便不用換睡衣——當天氣寒冷時會感到很方便。有些很窮的滿族人睡覺時一絲不掛,以減少睡衣的磨損。
當屋外狂風呼嘯,乾燥的樹枝被折斷壓在屋脊上,屋內卻溫暖舒適。夜幕降臨,屋內一片平和的氣氛。有寂靜,也有喧囂。衚衕裡開始慢慢有了動靜。古時候,鐘鼓樓傳出的鐘聲充當著守夜人,這職能現已被城市僱傭的守夜人所代替。他們走街串巷,用木錘擊著梆子,午夜擊三下,破曉時去五下。小巷裡傳來小販們的叫賣聲,輕柔,低沉,遠遠地拉著長腔。聽說有些歐洲人認為這種叫賣聲是對人們睡眠的最討厭的干擾,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那是一種獨特的、平靜的、睡眠時不可或缺的聲音。
無論冬夏,小販的叫賣聲都充斥著小巷。他們很注意街坊的安靜,只是給他們的生活帶來輕微的騷動。小販們對於家庭主婦來說作用非淺。她們感謝小販的服務,如果她們不願意去市場,那就可以不去,因仍能從小販那兒買到需要的東西,因為生意人會送貨上門。賣魚的大約上午十點左右到來,賣女人
第二篇 四季(2)
圖8天壇正面之大理石欄杆
圖9頤和園建築之一
圖10戰陣
圖11演習
們日用小物品如針線、帶子、孩子玩具的小販們一天中隨時都可能上門。另一種買賣就是走街串巷收瓶子換火柴的。這種小販說不定何時來,只要他們一來。勤儉的主婦們就會準備好空瓶子,換取免費的火柴。這種小販的到來並沒有頻繁到打擾小巷平靜的程度,倒是給小巷帶來了生機。
不同的街頭小販都能根據其不同的叫賣聲識別出來。在炎熱而令人倦怠的午後,大音釵的顫響告訴人們有人來給孩子理髮了。理髮師被請進院子裡,如果媽媽願意,她會自己提供水盆和毛巾。銅盤的叮噹聲告訴人們賣酸梅湯的來了,那是一種用又酸又甜的野果製成的冷飲。
再沒有什麼能比夜裡十一點聽到用瓷勺敲碗的叮噹聲更令人高興的了,那是小販來賣浸糖水的小湯圓了。不管白天還是晚上都會聽到小販們叫賣甘美圓潤的凍柿子的吆喝聲,還有孩子們喜歡吃的冰糖葫蘆,裹著糖的小果,五六個申成一串,染上紅色招徐顧客。有人在宋代的短篇小說中,即在上溯至十二世紀的作品中,便讀到有關在居民區賣烤山雞、烤鵪鶉的小販的情形。湯圓、熱面、冷飲都可作為夜間快餐——尤其是在電話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這種巡迴移動的餐館是個不錯的玩意,主婦們